2008年8月3日 星期日

和氣球說再見

摘取人間福報 <一句話改變一生>
在一項充滿了爆炸性熱鬧的義賣會上,有位母親,給她三歲的孩子買了一粒五彩繽紛的氣球。孩子歡天喜地的抓著繫在氣球上那根細細的線,一蹦一跳地走著、走著,不知怎的,一個不慎,五指一鬆,氣球脫手而出,速速投奔自由。
孩子初而驚愕、再而難受,五官被驟然侵襲的悲傷擠得走了位,眼看淚水即將氾濫,他那明理而聰慧的母親,卻適時地蹲了下來,以一種充滿了音樂感覺的愉快聲調大聲說道:「瞧,寶貝,氣球的媽媽呼喚它回家吃飯了,你還不趕快和它說再見!」
小孩子聽在耳裡,但覺新鮮,剎時忘了悲傷,舉起胖胖的小手,向著冉冉升天的氣球,大聲喊道:「再見,再見!」圓圓的眸子,閃著亮亮的笑意。

把這一幕靜靜收諸眼底的我,心裡湧滿了感動。
這一位母親,不但有「化險為夷」的急智,而且,最為重要的,她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把一種健全的人生觀輸入給她親愛的孩子,懷裡的牛奶瓶跌碎在地,對著灑潑一地的牛奶痛哭流涕,又於事何補呢?
實際上,生活裡發生的任何一件小事,如果處理不當,都會產生潛在性的惡性影響。
(1)氣球飛走的那一剎那,如果她說:「孩子別哭,我給你再買一個。」孩子無意中便會得到一個錯誤的訊息:自己犯錯,大人會承擔、會補償,從此也許便會養成一種依賴的心理。
(2)如果她罵:「哎呀,你真笨!連個小小的氣球也抓不住!」 孩子可能便會對自己失了信心,不自覺地形成了自卑的心態。
(3)如果她嘆息:「賣氣球的人已經走掉了,媽媽沒辦法給你再買啦!」孩子日後碰到困難,或許便會同樣地產生這種束手無策的沮喪感。

然而,上述母親卻以充滿了「創意思維」的方式,引開了孩子的注意力,在風淡雲輕地化解了他悲傷情緒的同時,也大大地開創了他的想像力,而且,還聰明地傳達了一種「天倫至樂」的美好訊息-- 瞧,時間到了,媽媽喚它回家吃飯,它就快快樂樂地回家去了!
我為這母親的表現而擊掌讚嘆。個人覺得,把荊棘滿佈的逆境當作是一種「迎接挑戰」的自我考驗,還不能算是人生至高的境界,倘若處於逆境中的人能以豁達的態度 將失意轉化為發展的潛在動力,甚至,隨機應變地把轉化成有利於自己的契機,那才是上上之境哪!

景美國小輔導室提供97.6.15

做家事的孩子 長大工作機會高四倍

謝水乾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 2006/03/31 家庭版

你會不會怕孩子長大後找不到工作?? 或者根本不想工作也不會工作,那麼就別一手包辦所有的家事,放手..放手..讓孩子參與,有參與才有學習,才有成長。

要期中考了, 孩子一樣得拖地清理,做好份內的家事比考試重要。真的,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孩子做家事不僅可以養成勤勞的習慣,更可以學到許多能力,獲得自信心與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筆者的女兒國一參加學校舉辦的露營活動, 晚上打電話回家,既興奮又驚訝的說:「爸,我不知道我們同學都不會煎蛋,現在大家都在排隊等我煎蛋給他們吃呢!」

假如一個國小低年級的孩子,媽媽告訴他:「小寶,垃圾車來了,請你幫忙把垃圾袋綁好,然後拿去垃圾車好嗎?當小朋友接到這樣的請求後,他就要開始思考,垃圾袋要怎麼綁,才不至於沿路掉垃圾;綁好之後要開始分析、判斷、選擇並且做決定,要經由哪一條路徑拿去垃圾車。分析的結果,甲路線的張家有一條狗很凶,乙路線比較近但是路燈太暗,丙路線比較遠,但是路燈較亮。判斷的結果,丙路線比較安全,他要選擇安全的路徑,所以決定走丙路線。當小朋友把垃圾拿到定點後,垃圾車還沒到,他是要放著就走,還是要遵守垃圾不落地的規定,等垃圾車來了再將垃圾丟上去。這就是他表現責任感的時候。

不要小看一件小小的家事,它可以培養孩子分析、判斷、選擇、做決定以及負責任的能力與態度,大人不可不察。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經追蹤研究一組青少年達數十年,發現這些孩子在童年時期參與家務工作做得較多的人,比做得較少的人,成年後在人際關係方面有較好的表現,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此外,前者也比較樂觀而有充實感,後者犯罪的可能性則比前者高。

鄭石岩教授也表示,臺灣社會因為經濟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工業科技的不斷提升,造成社會變遷加速。我們想要下一代有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就必須提早訓練,而最好的訓練方式,就是指導孩子做家事。因此,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捨不得讓他們做家事,反而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機會。

景美國小輔導室提供97.4.15

把話說清楚─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現代的父母常有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困擾,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也會隨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日漸加大。其實只要稍稍改變一下與孩子溝通的態度,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也並非難事。

通常在與孩子溝通時,只有大人在說:「你該如何如何」「你犯了什麼錯」,可是事實上,在這同時你或許忽略了孩子正以他們的眼光在看大人,他們正無聲的批評著。例如:晚上十一點多,孩子尚未入睡,而你也毫無要上床的跡象,這時你趕孩子快快上床,他或許會說聲「哦」然後乖乖入睡,然而這時在他心裡卻藏了未說出的疑惑:「大人真好,不用早睡,希望我是大人就好。」如果妳的孩子是藏著這份疑惑上床,那你們的溝通就不完全,因為你讓他帶著不甘心入睡。其實我們仔細思量:孩子要心裡有這種感受是真的,而這份不公平也是真的。在小孩的眼中,大人也一樣有瑕疵的,只是他不敢說出來。我們不得不承認:大人的問題、大人的矛盾,遠比孩子多得真多的。

曾經有孩子天真的說:「大人真好,可以打小孩。」這也是個值得我們思量的問題,為什麼大人可以罵小孩呢?或許有人會回答:「他不知危險所在」「他不知我對他好」「他不知好歹,不知分寸」但我們仔細考量,這所謂的分寸在那?你教過他沒?在你生氣的同時是否想過要趕緊負起教育的責任呢?事實上所有思考邏輯真正出的問題的是大人呢!所以我們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時,希望大家能以自我的檢討開始,必須大人先改變,而讓妳孩子能察覺到你的改變。大人首先要學會盡量跟孩子接近,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或許有人會擔心:「我是長輩,怎能以平等態度和孩子相處?」其實這所謂平等是無損尊嚴的,因為明的妳是他的長輩,有義務責任照顧他,除了養他外,更要教育他;而在精神上千萬別忽略了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也需要別人尊重。大人在跟孩子接觸時會有挫折感,也常抱怨孩子的不聽話,然而這聽話的標準又何在呢?夫妻之間時爾都會因不了解彼此的價值觀而有所爭吵,況且是個未受完整教育的小孩呢?所以要小孩去猜大人的價值標準是很難的,因為他永遠跟不上你的步伐,所以這聽話的內容如果沒有翻譯成他所能了解的語言,你所下的命令要求都是白說的,他並非不想聽話,而是聽不清楚。所以在與孩子溝通時,首先就是要把話說清楚。

大人也常跟孩子說:「你要認真一點。」但在孩子心裡也有著疑惑:「我拚命的讀書,你交待我的事我都做了,怎麼還說我不認真呢?」這之間的差異就在於你正在用大人的標準衡量他。其實每個人回顧小時候,誰不喜歡偶爾偷懶一下,或者自己處理一些大人不知道的事呢?既然如此,我們就該還給孩子同樣的空間。因為要他完全踏著你為他安排好的步伐走,就等於在剝奪他生存的適應力,應該讓他試著去體驗處理事情的經驗,而大人只站在陪伴的立場。要他念書,你也該利用這時間陪他,就算處理公事也罷,至少讓他了解這段時間大夥可靜下來做自己的事,在要求孩子時,要先反觀自己生活方式,因為生活方式是一代傳一代的,即所謂的身教。說孩子不孝順時,也要想想:孩子對自己的態度是否正是自己對父母的態度?就算把二十四孝放在孩子的床前也是無用的,重要的是身教,所以若不喜歡孩子的某些行為時,要先看看是否正是自己做的示範。

孩子更期待的是父母丟開權威,毫無條件的真愛,做父母的常會感嘆:「我對孩子如此關心為何他毫無感覺?」這時大家要好好思量一下,這份關愛有無條件含在其中,而在你誤會孩子時,你可曾放下權威向他道歉?其實孩子無時無刻不在等著父母放下權威以對待朋友的方式來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的心靈之門並不難打開,只要能真正了解他的需求:

一、公平的對待:跟孩子溝通 不要用命令、要求的方式,要容許他們有提出方案,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式,而透過家庭會議做成共同約定的結論,父母不再是個霸王君主,孩子也是參事的一份子,如此彼此對家將會更有強烈的歸屬感。

二、無條件的真愛:父母要先完全的接受自己的子女,不要讓他成為你展示面子的工具,也不要視子女為自己的影子,要他達成你未完成的心願,而是真心的陪在他身旁,肯定他、多看他的優點,多給他讚美,千萬不要用權威來保障你的尊嚴,放下權威,分享彼此的酸甜苦辣,這份關懷油然而生。

三、視之為獨立自主的個體:不要剝奪孩子學習磨練的機會,不要替他做選擇、做決定,做父母的只需提供一張安全、空間大的網,讓孩子能在其中自由約跑、快樂的跳。試著讓孩子培養自己承擔後果的能力,如此也更能健全他求生存的機能。

四、期待被了解:要能解讀孩子的心思,並且將領會到的意念說出來,當解讀到孩子的快樂、傷心或懊惱時,能適時的把你的感受說出來,讓孩子明瞭他是被了解的,這份相知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久了,孩子也能夠解讀父母的心思,彼此真心了解,當然就無需掩飾、隱藏,也就不會有誤解的產生。

五、被看重: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被看重的,如果做父母的,能每天聽孩子講十分鐘的話,而不插嘴,讓他盡情的表達他的意見,且能以專注的眼神聆聽,孩子這份被重視的感覺也會接近彼此的距離。

當明瞭了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後,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就要注意到一些生活上的原則:

一、身教: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大的示範看板,所以不得不注意:
1、當有誤解產生時,父母能做到道歉的示範,讓孩子也能從中學習誤解的化解。
2、放下權威,用朋友的態度平等的對待子女,在家中無所謂的一等公民、次等公民。
3、尊重孩子們的選擇,父母只列於協助地位,讓他學習承擔行為的後果。

二、愛的傳達:無條件的愛他、陪他。不去記恨他昨日的錯誤,用語言或行動來傳達你對他的關愛,讓他能真正感受到你對他的愛,不要吝惜表達妳的關愛。

三、寬恕:每一個小孩犯錯時,都會自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比外人更加寬恕自己的小孩,完全的接納他,用真愛寬恕他,包容他。讓他對自己能重生信心,一個大人犯了錯,都會希望得到別人的原諒,更何況是個未接受完整教育的小孩?

四、快樂:面對家人時要隨時保持快樂的心境,不要讓昨天的不愉快堆積到今天,有任何的不愉快在睡前一定將之消除,不要帶著感傷、批評入睡。在家中要能製造快樂,盡量看杯中有水的部份,主動照照鏡子找出不快的原因,並將之拋除,不要讓之成為沈積的負擔。

對於前面所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們也可將之整理成簡單的要點陳述於後:

一次說明白:跟孩子說話,切忌拐彎抹角,避重就輕應該將你所要陳述的話一次說清楚。
二話不說:跟孩子溝通時切忌一句話翻來覆去,重複很多次,這是很容易引起孩子反感。
三思而後言:對於越親近的人,其缺點了解越深,當有心要傷害時往往能一針見血、一刀斃 命,所以批評、傷害的話切忌出口。
四面觀看:當孩子有缺點時,別忘了換個角度看看,看看他有好的部份,給他重新好好表現的機會。
吾在後面:下權威,將自我放到最後,以「家」為最大,讓家裡所有人對家都有一份責任感,歸屬感。
六六肯談:每週六天,每天撥一小時,能讓全家相聚無任何敵意的互相懇談、說笑。
七情六慾說出來:能在家中說出真話,讓家人真正分享這些感受、情緒。
八成不猜:有話要絕對說清楚,不要在心裡頭做猜測,不要替人定罪貼標籤。
九命怪貓不死心:要成為家中希望的泉源,不怕挫敗,給予家人無盡 的機會。
十分快樂:要珍惜和家人所處的時光,切記:家中有人不開心時,妳是唯一先開心的人。

其實只要真正「用心」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是絕非難難事的。
景美國小輔導室提供97.1.14

小大人怎麼管

文/楊俐容(EQ親職教育專家)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7/10/25 家庭版

如果你家有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仔細想想,是否曾經期待他們能夠自動自發的做某些事情,有時甚至想:「都這麼大了,還不能為自己負責,真是傷腦筋!」而當孩子的行為、決定不符合期待時,你又忍不住這樣想:「年紀還小,不懂的事多著呢!意見那麼多……」

而你家那個青少年會不會有時對你說:「我又不是小孩,不要再管我了!」可是當他無法做決定,無法解決困擾時,又希望你能夠幫忙拿主意、協助解決問題。

談起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總是一顆心沉甸甸的,想到的不外乎狂飆、叛逆、衝突等;對身處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來說,他們一樣也不輕鬆,面對輕狂歲月,他們感受的是壓力、苦悶、煩憂……。事實上,回顧人類發展史,「青春期」這個詞彙、這個階段、這個概念,在二十世紀前,可沒人聽說過呢!

過去,孩子長到生理成熟的年齡時,多半已經具備生活能力,例如男生可以下田耕種,女生會洗衣煮飯,因此也具備成為一個大人的條件。經過「成年禮」的儀式,以及見習的經驗,孩子直接從「兒童」變成「大人」,既享有合法的權利,也有應盡的義務。

時代變遷,特別是最近一百年,可能因為營養充足、被照顧得較好的關係,孩子生理成熟的年齡越來越早,身高、體重快速增長,使青春期孩子的個子看起來就像大人一般。但是由於科技發達、資訊暴增,社會越來越複雜,人們反而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充實獨立生活所需要的技能與性格。換句話說,在現代社會裡,孩子要有能力成家、立業還早得很呢!

於是,兒童與成年之間的過渡期被延長了,產生這樣一個「不大不小、忽大忽小」的尷尬階段。麻煩的是,如果父母認為孩子已經長大應該自負責任,以及涉世未深不能自己做決定的事情,和青少年覺得自己可以作主,以及希望父母親引導、協助的事情,有太大出入,那麼家裡衝突不斷、父母挫折困惑、青少年憤怒混亂的情況,也就不難想見了。

為了避免家庭落入無止無休的戰爭,不要在每次衝突產生時,才去爭論孩子到底是長大了,或者年紀還小,以下幾個小祕訣可以提供青少年的父母參考:

■管大事不管小事

其實,只要親子關係和諧,青少年重要的價值觀多半和父母最像。但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只是「某家的小女(男)孩」,他要成為一個完整獨立的自己,因此一定會在生活細節,如生活習慣、休閒方式、服裝儀容等,刻意和父母不同。懂得對這些小事不加干涉,甚至贊同、欣賞孩子的父母,不僅能化干戈為玉帛,還能贏得孩子的心;一旦面對大事,孩子也就比較願意尊重父母的感受,接受規範了。

■爭取孩子的共識

至於哪些是大事,哪些是小事,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了解青春期,確實體認除了生理的成熟,青少年還有自我認同、情緒人格,以及社會關係要去學習;知道法律為什麼要規定擁有投票權、可以當兵、擁有信用卡,以及可以不經父母同意結婚等的年齡。經過這個探究之後,哪些是父母必須把關的大事,哪些是孩子可以作主的小事,就容易達成共識,定下合理規範。

■自我調整逐漸放手

長大不是一夕之間的事,唯有父母的關愛與陪伴,孩子才能夠在青春期化險為夷。父母面對青春期的孩子,要學習調整自己,從無微不至的呵護,轉變成欣賞,甚至享受孩子的成熟長大。期盼孩子成長,而孩子真的逐漸成熟了,這不就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回報嗎?

景美國小輔導室提供97.1.15

幫助臺灣孩子長高

文/常玉慧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7/10/04 家庭版

  最近一則「臺灣國小學生變矮了」的新聞,證實我長久以來的擔心:臺灣的家長太忙了!在孩子需要充足睡眠、適當營養、大量運動的成長期,父母因為忙於事業,無法陪伴子女,讓許多孩子沉迷網路或電視,晚睡、少動,加上雙薪家庭經常外食,三餐不定,造成孩子成長不如預期,平均身高當然逐年變矮。
  國立體育學院根據教育部資料分析,發現四至六年級的國小生,身高連續兩年出現負成長,平均每年下降近一公分,尤其是女生變矮的速度比男生還快。專家認為,「運動量不夠」及「鈣質攝取不足」是主因;媒體則把焦點放在學校教育太過重視「減重」,而忘了應增加孩子「長高」的活動。
  孩子能長多高,無非取決於先天遺傳和後天營養及運動。鄰國日本早在一九四五年就針對國小生提出增高營養計畫,根據一九九八年所公布的數據:十七歲的日本男生,平均增高了十公分
  以十歲學童身高來看,二○○六年日本男童平均一四公分,比臺灣同年齡男童高出快四公分,女童則不相上下。日本這樣的變化並非一蹴可幾,一百年前的日本十歲學童,平均身高只有一二三點九公分,到二○○六年卻增加到一四公分,靠著這樣的速率生長,日本成人的身高,男性達到一七一公分,女性則有一五八公分,已經超越中國,略矮於南韓。日本人長高的幅度驚人。
  二次大戰後,一九四五年日本政府針對全國小學生進行的增高計畫,除了要求小學生大量攝取牛奶、牛肉等高鈣和高蛋白質的食物外,還大力推廣籃球、排球、足球等需要跳躍的運動。雙管齊下,成效果然驚人。
  為了搶救臺灣國小學童的身高,國立體育學院將發起「高人一等」計畫,除了設計高鈣菜單,且提出簡易的「高高操」,目標是要幫助學童長高五到八公分
  不過,我認為孩子愈來愈矮的問題,並不是調整學校教育一環就可以解決的。
  我的一對朋友夫妻都是T大畢業後赴美的名校碩士,回國後在高科技公司上班,三個孩子交給本地保母及一個外籍幫傭照顧。婚後十多年,他們累積了不少財富,也買了豪宅,但奇怪的是:他們夫妻倆先生身高一七八公分,太太一六八公分,長子到高中畢業卻只有一六五公分。朋友妻子內疚的坦承:是因為工作忙碌,讓兒子長年沉迷於電腦遊戲,缺乏體能活動;後來幾年,朋友妻子辭了工作,專心照顧小兒子、小女兒,果然這雙兒女青少年時期便長到一八二公分和一六九公分。
  也許這只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但的確許多父母到了孩子上高中、大學才想清楚:在孩子幼小時拚命賺錢,買最好的衣服、食物給子女,送孩子上最貴的私校,學習各種昂貴的才藝,似乎是沒必要的;如果重來一次,他們寧願只要一份穩定收入、平淡的物質生活,換取更多時間陪孩子成長。
  孩子因為有父母的陪伴,由父母照料三餐起居,一起從事休閒活動,如閱讀、打球、接觸大自然,他們便不容易沉迷於網路電視;多了許多時間運動,要他們不長高也難。
  現代家長常自以為追尋更高的成就、金錢、名位、豪宅、名車……就是為了孩子、為了家庭;但這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其實孩子要的很簡單,不過是父母的陪伴罷了!

在爸爸、媽媽充分陪伴帶領下的孩子,他們總是比雙親還高大,而且帶著陽光般的笑容。不信,留意周遭的孩子,你就會發現我所言不假。

景美國小輔導室提供96.12.14

如何養成不看電視的習慣

記者潘玫均/專題報導

一起訂出時間表

  養成不看電視的習慣不宜躁進,應該慢慢減少看電視的時間,不妨採取親子共訂時間表的方式,對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做出適當的限制,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在1~2小時之內,是比較合理的。而家長也應和孩子一起篩選電視節目,注意教育和娛樂性並重的節目。而和孩子約定好的時間表,應共同遵守並確實執行。

看電視不該是獎賞的條件

 有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趕快完成作業,或是在孩子不願做某些事情時,以「看電視」做為獎賞的條件,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將看電視當作是一件了不起或難得的事,無形中增加孩子想看電視的慾望。所以,這不只是平常教育就該避免的做法,在養成孩子不看電視的過程中更不可行,以避免凸顯了電視的重要性。

擺放電視的位置

 孩子通常是被動學習的,為減少他們碰觸電視的機會,電視機盡量不要放在客廳的中心,孩子的臥室裡有電視時,也會減少與家人的交流機會。父母的臥房最好也不要有電視機,才能取信於孩子。

找出其他樂趣

  孩子想看電視,大多的理由就是覺得無聊、沒其他事可做,為取代電視的娛樂作用,父母不妨安排其他的娛樂活動,像是假日時出遊、運動,或是平日在家閱讀、做家務等,陪養孩子對其他方面的興趣,自然就能降低電視對他們的吸引力。

以身作則才能長效

如果不想讓孩子整天泡在電視機前,父母本身也要能抵抗電視的誘惑,家長應該要帶頭做起,盡可能以各種積極的活 動來抵消電視的影響,家長當然要以身作則,要有關電視的自制能力。

景美國小輔導室提供96.11.15

關掉電視 啟動生活


讓孩子在一個無電視的環境長大,對一個孩子的益處非常的多。

美國一個非營利組織機構TV Turn Off Network (www.tvturnoff.org) 專門在研究TV Free Families無電視家庭的特質。在美國,98%的家庭有電視,每天平均看四個小時的電視。那2%的家庭和其他人有什麼不一樣呢?不看電視又對孩子有什麼影響?他們訪問了500個無電視家庭,了解他們的孩子是否有什麼不同?他們的研究發現以下有趣的現象:

◎無電視兒童喜歡看書:80%的他們閱讀能力比同年齡的孩子都強。
他們的成績很好:83%停止看電視後,成績就進步了;大部分的無電視兒童平均的成績是「A」。
他們比較能集中注意力。
他們很會自得其樂;感到無聊時,他們更能夠用創意和想像力還娛樂自己。
他們比較有活力。
70%父母認為,兄弟姐妹不看電視時,相處的比較好﹝我想,這世和電視常散發的暴力畫面有關,因為研究指出孩子很容易模仿電視暴力﹞。
大部分的無電視兒童不會被同學嘲笑關於不看電視的習慣。
無電視兒童和一般大人更能互動得很自在。

他們發現不讓孩子看電視有另一個比較現實的好處:因為無法被廣告影響,只有5%的孩子跟父母要名牌或玩具!孩子自己會想念電視嗎?92% 的父母說小孩 「從來不」 或 「很少」 抱怨家裡沒電視。

  為什麼這些人會選擇關掉電視?他們不是因為憤世嫉俗或為了特別的宗教理念,他們只希望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創造和家人更多美好的時光。這調查報告也證明,不看電視能幫他們達到目標,就是無電視父母平均每天和小孩有一小時的meaningful conversation(有意義的對話),一般美國人在一個星期裡只有38分鐘!無電視家庭的聊天時間是有電視家庭的十倍!而且這樣的high quality and quantity(質和量都很高)的家庭時間,有更令人感動的結果:大部分無電視兒童的英雄是──自己的父母!而且關電視也能當催情劑:80%的夫妻認為,電視關掉後,婚姻關係也變得更親密。

  讀完他們的報告後,我更覺得我們不是怪物!我們的動機和他們差不多,只是希望能創造更棒的家庭生活。

  TV Turn Off Network的口號是「Turn off TV,Turn on Life(關掉電視,啟動生活)」,我們或許很難想像,關掉電視後,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或家人會有什麼新發現。因此,何不也試試,或許一個晚上、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不看電視;說不定,你會和我們一樣,發現家裡沒有電視的樂趣。

景美國小提供96.11.15.

家庭聯絡簿--親師合作的最佳見證

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 黃倫芬


開學了,孩子需要收心操,迎接新的學期,同時,孩子的兩大守護神─父母親老師也需要建立好的對談關係,共同支持孩子學習。


家庭聯絡簿是親師對談的媒介之一,可是很多人有不好的經驗。父母親怕看到上面寫紅字:和同學打架、上課說話─,也猶豫著:要不要對老師說孩子是過動兒或壞脾氣?老師也很為難,告訴家長孩子的問題,有些家長不客氣表明自己工作忙,沒辦法,彼此關愛孩子的心意無法傳達。


人的想法是會影響心情和行動的,有時一件事情發生,人會不加思索自然閃上某種念頭,我們稱為「自動化思考」。在工作中,常常聽到家長對老師「在聯絡簿上寫孩子在學校發生事情」的自動化思考如下:


*孩子又有問題,麻煩來了!

*老師來告狀,我的孩子真的那麼糟糕,沒救了?

*老師對孩子有偏見!

*老師又給孩子貼標籤!

*老師批評,孩子會受傷。

*孩子已經在努力,老師都沒有看見!

*老師沒經驗,什麼雞毛蒜皮的事情都要跟家長說,我能怎麼辦?

*孩子還在老師手上,不小心得罪老師,孩子就遭殃,好可怕!

*老師一定認為我不是好爸爸﹝媽媽﹞

*我自己從小就不得老師的緣,不想和老師有接觸!


這些想法嘗試親師對談的障礙物,而為了要讓孩子有更健全的成長環境,親師又不得不合作,如何讓自己的認知選擇變多,使雙方的溝通會更順利呢?


以下是家長新的想法,與您分享:


*老師是在做他應做的事情

*老師很用心才會發現孩子的舉動

*老師很認真,他在說孩子有些行為需要「在學習」

*為了孩子我要冷靜思考

*老師在邀請我幫忙,協助他更瞭解孩子

如:告訴老師孩子昨天很高興,因為老師肯定他打掃認真,謝謝老師。


*幫助老師瞭解孩子的特性。如:

◎緊張說不出話,醫生建議深呼吸三次,再慢慢說!

◎表現不好會發脾氣,我們現在學習穩定他的情緒,常對他說:你很好,只是這件事情需要練習


*老師在談孩子的「行為」,不是說我

*我可以學習不怕老師,和老師合作

*讓我有話題和孩子聊一聊學校發生的事情

如:你和同學今天發生什麼事?


*這是孩子學習的機會,

如:問問他:老師想提醒你上課不說話,你有什麼好辦法嗎?在聯絡簿上告訴老師,孩子需要暫時的幫忙,如:「走到我後面,拍拍我」謝謝老師!


這些新的想法你喜歡哪一句呢?下次當自動化思考又上來時,記得「人腦」重新開機,再來一次,換個想法,正向運用家庭聯絡簿,讓它成為親師合作的最佳見證。


景美國小輔導室提供96.10.15.

用感動來滋養品德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高紅瑛

七月十七日從國語日報上看到洪蘭教授寫的好文章,可供老師、家長在開學時找尋送給學生見面禮時的參考。這十二樣禮物不但省事、省錢又能讓孩子「感動」。特地將文章節錄如下:

簡媜九歲的孩子跟隨父母去美國讀書,剛入學時,孩子惶恐不安,因為《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使他很快進入情況。簡媜感動之餘,把它寫入自己的新書,歡迎大家使用。目前各級學校都在努力推動品德教育,藉著這十二樣見面禮讓孩子透過「感動」、「自省」而「改進」。

1. 牙籤—挑出別人的長處,請記得不是挑出別人的短處喔!
2. 橡皮筋:能伸能縮,保持彈性。事情多的時候,就忙一點;事情少的時候,就輕鬆一點。
3. OK绷:對生命中的挫折要視為常態。請記得「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
4. 鉛筆:寫下自己的理想和願望,學期末把它拿出來檢視做到多少,有檢討就有改進。
5. 橡皮擦:寫錯了擦掉再寫,犯錯沒關係,知錯能改就好。
6. 口香糖:口香糖不能填飽肚子,但嚼它時很愉快,無論做什麼事都能從中找到樂趣。就像有時你不喜歡學校老師給的功課,但是你如果能從中找到一點樂趣,你就不會討厭它。
7. 棉花球:即使是小小棉花球,它帶給你溫暖。
8. 巧克力:它在你沮喪時安慰你,使你情緒不再低迷。
9. 面紙:它擦乾你和別人的眼淚。
10. 一條「金線」:友情就像一條金線,把你和周邊朋有的心繫在一起。
11. 一個「銅板」:你是有價值的,不要妄自菲薄。
12. 救生圈形的糖果:在任何時候有困難都可以找老師、朋友或家人幫忙。

這十二樣禮物是老師、家長以欣賞、寬容的眼光來鼓勵孩子、接納孩子。其中以第三樣最為重要,因為上學充滿挫折,人生也沒有一帆風順,只有鼓勵孩子,拿出OK绷,面對挫折,再接再厲,才不會被淘汰。


資料來源:洪蘭「用感動來滋養品德」【教養科學觀】(2007.07.17)。國語日報。12版。

景美國小輔導室提供96.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