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善行代代傳習

轉載國語日報家庭版102年9月3日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我去演講時,常提醒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作壞榜樣,因為人類大腦掌管模仿的「鏡像神經元」,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運作了。   有次演講後,一個爸爸跟我說,他真希望早點知道這些。因為以前接送孩子時,常在車上跟太太談公司裡的事。孩子上車就閉眼睡覺,他以為孩子沒在聽,講了些不該讓孩子聽到的話。   一回,他在喜宴上要孩子跟上司打招呼,但孩子不肯。回家後,孩子就對他說:「你不是說這個人偷雞摸狗,品行不端?怎麼還要我叫他?」這個爸爸嚇壞了,想不到孩子都聽進去了。   這是學習的一種,稱為「內隱學習」,學習可分「內隱」和「外顯」兩類。「外顯」要經過努力才能學會,如知道法國首都在巴黎。「內隱」則是不教就會,如習得母語;因為不需正式學習,所以常被忽略。其實,內隱學習比外顯學習更重要,因為它直接儲存在與大腦神經元相接的突觸上,哪怕後來得了失憶症,不知自己是誰了,童年學的壞習慣都能保留。品格是內隱的學習,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形成的,所以父母跟孩子如何互動很重要。   我有個朋友是家中么女,比姐姐小了十歲,因此她念國中時,手足都已離家就業。早期臺灣,老花眼鏡不普遍,母親常在她做功課時,呼喚她幫忙穿針。那時,她雖不敢抱怨,但臉色難看。後來,她老了,看不見針孔,才體會到母親當年呼喚她的無奈。因此她叫兒子幫忙穿針時,總會把這件事講給孩子聽。   她說,孩子看起來沒在聽,穿完針,放下就走開了。但是,在兒子要去美國讀書前夕,他就把家中所有的針都穿好線,以備她一年之需。   她的故事,讓我很感動,這就是內隱學習。所以教養孩子最好的方法是——把孩子留在身邊,讓他隨時隨地模仿大人待人接物的方法,而不是把他送進補習班,學一些出了社會也用不著的東西。   其實,「家庭傳統」就是這樣形成的。有個美國太太感恩節烤火雞時,都會把火雞蓋在洗碗籃下。她這樣做了二十年,直到女兒要結婚,才問她為什麼要蓋洗碗籃。她回答:「媽媽都是這樣做的。」女兒便打電話詢問外婆,外婆一聽,哈哈大笑的說:「因為那時家裡有貓,怕貓偷吃,只好把火雞蓋在碗籃下。」   假如這個女兒不問,依樣畫葫蘆的一代傳一代,這行為就成了這個家族的傳統。就像有一個英國貴族家庭一樣,每代孩子成年時都要背誦一首沒人懂的詩,大家都不知道為什麼。直到福爾摩斯偵探解開這個謎,原來英國史上唯一被砍頭的國王查理一世的皇冠,就藏在詩文所講的那個地方。   知道了內隱學習的特性後,父母何不借力使力,把優良行為變成家族傳統呢?

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看重食育 親子在家吃飯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轉載國語日報(102年6月25日) 下課後,到餐廳吃午飯時,突然發現大家都在看一個助理。我心想:發生了什麼事?只見那個助理靦腆的低下頭來,不好意思的說:「我媽不准我去外面吃,她一定要我帶她做的便當。」原來,他是標準的外食者,也是系上有名的老饕,這天突然帶了家裡的便當,難怪大家都好奇的看著他。   他母親的堅持,使人想起臺灣最近發生的毒澱粉、毒米粉、毒豆乾等事件,人人都擔心不知吃下了什麼毒物。一個女老師嘆氣說:「如果當年我像你媽媽一樣勤快,自己做便當,說不定我的孩子現在就不會有那麼多病痛。」這個老師的孩子是早產兒,身體不是很好,所以她常買漢堡、披薩,以及各種飲料來哄孩子 開心。現在臺灣的黑心食品猖獗,使她臉上寫滿擔憂之情。   這時,另一個助理突然自言自語的說:「從現在起,我早上不到外頭買米漿和飯糰了。」我很驚訝的問他:「你爸媽是學校的教授,就住學校宿舍裡,吃早飯的時間充裕,怎麼還要去外面買早點?」我繼續詢問當時餐桌上的七個人,才知道竟然沒有一人是在家吃早飯的。   這個現象讓我驚訝到下巴都快掉了。小時候,所有的同學都是在家吃過早飯,才到學校上課的;一方面是外頭沒有什麼吃早餐的地方,另一方面是家裡沒有閒錢讓孩子買外面的東西吃,畢竟自己做便宜些。我媽媽就是早上五點起來升煤球爐、煮稀飯,然後盯著我們吃完,才讓我們去上學。我表姐是高中老師,她也是早起做早飯給家人吃。曾幾何時,竟然沒有人在家吃飯了,真是令人感慨。   在家吃不但衛生、省錢,也讓孩子感受到母親的辛勞與犧牲,在校讀書時,會比較用心些。我發現:由於家人不在一起吃飯,才會有國中生在學校產下嬰兒,父母卻還不知道孩子懷孕的事。難怪現在的親子關係生疏,父母不知孩子在想什麼,孩子也不知父母謀生的困難。   常言道:「危機就是轉機。」這次事件有沒有辦法轉化為對孩子有利的契機呢?為何不利用這次的恐懼,全家人開始一起用餐呢?自己做的飯菜最安全,不必擔心添加物。家人一起吃早飯,一天能有好的開始;晚上,一起吃晚餐,再交換一天生活的心得,也可傳承經驗。   母親在廚房燒菜時,可以叫孩子進來幫忙,不一定教他燒什麼名菜,起碼讓他學會打雜。至少要知道:生米必須淘洗過,才可以放進電鍋煮;幾筒米可以煮成幾人份的飯;洗菜不是在水裡涮兩下就好了;芹菜是吃梗,不是吃葉子。如果家中開伙,孩子實在不該像我們在營隊裡看到的那樣離譜──冷水煮餃子,煮出一鍋糊。   教育不只是教課本的知識,生活上的知識更重要。受過教育的孩子,最起碼要能照顧自己,不要變成別人的負擔。我們離杜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已經越來越遠了,利用這次機會,大家回家吃飯,增進一下親子感情吧!

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延續良善的傳統

文/王秀園(腦神經訓練師)轉載102年1月16日國語日報家庭版   最近觀賞一部改編自真人實事的歷史劇,故事是:英明的君主為了百姓的福祉,獨排眾議的推行新政。只見滿朝文武百官跪在大殿前,呼天搶地的嚷:「陛下,我國一向沒有這項先例,你怎麼可以打破傳統、獨斷獨行?陛下,請深思,我們要遵循傳統啊!」   看到類似場景,使我想起一項心理學的實驗。研究人員把五隻猴子關在鐵籠裡,在籠子上方掛一串令猴子垂涎的香蕉,同時在鐵籠上方裝設自動灑水偵測系統。只要猴子有摘採香蕉的動作,馬上就有強力水柱噴向五隻猴子。   剛開始,有一隻猴子一馬當先,朝香蕉往上一跳,但香蕉都還沒摸著,強烈水柱就已經把每隻猴子都淋成落湯雞,好奇的猴子在食欲驅使下,仍勇於嘗試。可是一試再試的結果都一樣,香蕉沒到手,同籠的猴兄猴弟已被噴得渾身是水。於是,在一次次教訓中,這群猴子得到共識:別動香蕉,否則就會倒大楣,被水柱噴得七零八落。   當五隻猴子建立起這種共識後,研究人員將一隻猴子帶走,換一隻新猴子甲。   這隻新猴子不識水柱威力,一看到籠上垂掛香蕉,心動得立即採取行動,但牠的妄動馬上招來其他四隻猴子的窮追猛打。因為籠子裡的四隻猴子認定新猴子魯莽的行徑會帶來「水患」,所以極力阻止牠拿取香蕉。但不知內情的新猴子依舊一試再試,也一次次的被打得滿頭包,無法如願拿到香蕉,當然這群猴子也就逃過了水劫。   接著,研究人員又帶走一隻舊猴子,換一隻新猴子乙。初來乍到的猴子看到香蕉躍躍欲試,但在還來不及採取行動前,就已被其他猴子圍攻,尤其是那隻曾被修理得很慘的猴子甲,彷彿要一吐怨氣,下手特別快狠準。猴子乙被一次次狠打後,也放棄了香蕉。   這時,研究人員又重複「換新猴子」的步驟,直到所有猴子都成了新猴子。這時,雖然不會再有強烈水柱噴出,阻止採食香蕉,但沒有猴子敢輕舉妄動,因為牠們「記取教訓」,乖乖遵循猴籠裡的「傳統」,至於為何被打,卻沒有猴子明瞭。 喪失人性的競爭   與朋友閒聊,談到現代的教育時,他問:「現在的孩子是不是比較冷血?我姪兒目前就讀某明星高中的資優班,同學間競爭激烈,對分數錙銖必較。幾星期前,他班上一個成績特優的同學不幸車禍去世了,全班同學不但沒有哀戚之情,反而暗自慶幸少了一個強勁的對手。這真是可怕!」   「現代孩子與所有人類一樣,都有熱血沸騰的心。只不過,當家庭、社會只注重升學和分數,用這種觀念來教養孩子時,會使他們眼中只有分數,而忽視了對人最基本的關懷。當成人不斷灌輸功利觀念後,怎麼能怪他們套用同樣的思考模式來運作人生呢?」   朋友憂心的問:「那我們該怎麼辦?」   「只要社會氛圍和教養者能把品格教育放在智育之上,從小教導孩子如何應對進退、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把傳統美德發揚光大,就可以扭轉情勢了!」   「就這麼簡單?」「是啊!聽起來容易,但最難的是:大人的觀念能否改變呢?」 用智慧留下良好傳統   從混沌開始,人類的思想、行為歷經長期的篩選、增添、累積,留下了具有某些特殊意義的風俗習慣、道德、信仰等,這就是「傳統」。不過,有些傳統是由謬論堆砌成的,如奴隸制度、重男輕女等,但有些傳統卻是千錘百煉的智慧結晶,如儒家的四維八德,奠立了人本基礎,成為社會穩定的根本。   如何與天地萬物互利共生,保有人性美善,是現代人面對淵遠流長的傳統,需要用智慧去揀選與取捨的﹔我們希望後代具有哪些良善特質,擁有哪種價值觀與道德觀,就得把那樣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人類是動物世界中唯一擁有文化傳統的物種,但良好的傳統也需要人們的珍惜才能傳承,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