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分數的背後

待過國外,英文還考不好!? 一位移民美國三年的女孩,因為家庭因素又回台灣讀高中。每次成績單帶回家,母 親就盯著英文這一科,並露出非常不滿意的表情。幾次下來,母親按奈不住的說:「我 花那麼多錢,讓你到國外讀,現在怎麼英文連八十分都考不到呢?你在學校是怎麼混的 ?」 女孩非常難過,她的英文在聽、說、寫三方面確實比同班同學好很多,但考試就是 考不過同學,她很討厭學校那一大堆的考卷,她更討厭選擇、填充。   有一次,分數考得有點離譜,母親竟氣得揍了她,她覺得非常沒面子。為此她悶 悶不樂好多天。終於她帶小抄應考,希望分數好看一點,讓母親開心,但她失風了,被 老師發現而記了一個小過,女孩痛哭流涕,她恨英文,更怕媽媽那扭曲變形的臉。放學 時,一臉茫然,不知如何回家面對媽媽! 考試考幾分?   四月三日晚上,一位男孩從紐西蘭掛出一通台灣付費的國際電話,電話一接通, 男孩先開口:「爸爸,沒錢了。」中年男子急促且大聲應答著:「錢!錢!錢!考試考 幾分呢?」男孩緊接著說:「四月七日就要註冊了!」中年男子不耐煩的回答:「好啦 !好啦!」雙方就此掛斷了電話。   是工作的機緣,讓我聽到以上的對白,當時心性受到極大的波動:那父親為什麼 接到遠方兒子的電話,沒有欣喜的感覺,卻以一種應付的態度來打發孩子?為什麼聽到 兒子沒錢,爸爸不心急呢? 為什麼父子間沒有問好寒暄,互相關懷對方呢?最親密的父 子之間竟表現不出一點親情!難道父親賺錢給孩子用,孩子用功以考試分數回報,就是 親情的表現嗎?實在把我這顆對數字沒概念的心給弄模糊了!或許我太在乎彼此的感覺 吧! 零分背後   一位中學生拿了一張「零分」的考卷給媽媽簽名,那孩子的母親仍保持著笑容說 :「兒子呀!你就是這麼乖,老師說要蓋章,你就一定會拿來蓋章。你是個好孩子!」 而後她問兒子題目難不難呢?兒子竟說:「不難呀!因為老師說:『考卷寫好可以去打 籃球。』以我的速度,寫好了,球場必定已客滿了,所以我只寫了名字就去打球了。陽 光又好,球場上那時只有我一人,好愉快喔!反正考卷一定會發下來,回家再寫也是一 樣。」   媽媽終於明白零分之後的另一段插曲--兒子不在乎當時的分數,認為只要事後弄 懂題目即可。真是灑脫!這是源於他媽媽常說的「事後把考題全弄懂,跟考滿分的人一 樣棒。」的觀念在這個家只有包容與讚美,兒女們經常把學校的大小事帶回來與爸媽共 同分享。 有一次姊姊數學只考八分,氣得不想讀普通高中,想轉到高職去。媽媽說從前 大專聯考,被錄取者也有人數學是個位數的。只要有分數就有希望。女兒在媽媽的鼓勵 下,八分、十六分、逐步的往前進,終於在高三下學期初就甄試上了大學。 少一分,敲一下頭   班上另一位高材生就沒有這位小孩這麼快樂。高材生常為九十九分而悶悶不樂。 因為他的媽媽是個完美主義者,常說:「你怎麼這麼笨呀!幫你溫習了一晚,還如此粗 心,掉了一分。」少一分,回家可是要被敲一下頭的。並且一百分與九十分所領的零用 錢相差好幾倍!再說聯考,差一分說不定就輸了幾個人哩!孩子在這家中難得有笑容。 全家的情緒與孩子的分數息息相關。 最後一名,好棒一位功課老是掛車尾的小學二年級學生,有一天,拿了一張九十分的小考考卷, 興沖沖的跑回家告訴媽媽。媽媽開心的把它框起來,掛在客廳。晚上,一向成績很好的 姐姐問弟弟:「班上有沒有人考一百分呢?」弟弟回答說:「好多人呀!」姐姐又追問 他,有沒有人九十分以下呢?弟弟笑著說:「沒有啦!」姐姐暗自好笑,原來弟弟是最後一名呢!   父親出差回來,看到弟弟的成績,開心的說:「我的兒子進步好多!」奶奶每天 飯後,看著九十分的考卷就露出滿足的笑容,親朋好友來了,就讚美這孩子。這個男孩 子覺得日子過得好快樂,好有成就感,開始每天更用心在書本上,功課扶搖直上,令同 學刮目相看,老師也為之震驚,為何一個老是掛車尾的孩子竟突然力爭上游!   今日的台灣,如果家有在學的孩子,分數就常會影響著家庭的氣氛及親子的關 係。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心情,不受分數影響的人很少。但分數真有那麼重要嗎? 分數 之外,孩子要走的路,還很長。

為人父母最不該對孩子說的話

【網路文章】 每位父母都會有類似的經歷,就是當你正忙著做飯、洗碗或趕一項重要的工作時,孩子不停的來打擾你。不是沒完沒了的問題,就是成千上萬的要求,或製造一個又一個麻煩,如飲料灑到地毯上、沾滿巧克力的小手摸過沙發又摸衣服、端盆水幫你洗沙發等等,最後導致父母崩潰、發怒……「再鬧我可打了!」「夠了!出去,別再煩我!」「你怎麼這麼討厭,我真後悔要了你這樣一個孩子!」結果是孩子被嚇哭了、或瞪圓了眼睛呆呆得看著你,那受傷害的表情、神態使你馬上後悔莫及。 當然這些話肯定不是來自父母的心底,成年人也會說錯話,加上生活、工作的壓力,難免情緒失控對孩子發火。但這可能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也會讓孩子感到憤怒或困惑,甚至影響到孩子的性格與成長。讓我們來讀一讀最常見的語言失誤,看看哪些話父母不該對孩子說。 1、「別煩我!」 照顧年幼的孩子是一個艱鉅的工作,那些得不到休息的父母渴望能有片刻獨處的時間給自己充充電。但是,如果你經常告訴孩子「別煩我!我很忙。」或者「別打擾我!」會讓孩子認為跟你交談沒有必要,因為你總是在打發他們。 如果孩子在幼小時就建立了這樣的模式,那麼當他們長大時就不太可能告訴你發生的事情。在那些繁忙的時間,也許可以這樣說:「媽媽不得不完成這件事情,你需要安靜的畫幾分鐘畫,我做完事情後,我們就一起出去。」作為父母因該清楚的知道,嬰兒和學前兒童不可能自己獨自玩一個小時。 2、「你怎麼會這樣笨手笨腳?」 父母切忌對孩子說:「你怎麼會這樣笨手笨腳?」有時孩子會無意中聽到我們與其他人的交談。幼小的孩子相信他們所聽到的一切。所以負面的言論會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孩子會從大人的話語中得到信息,如「吝嗇是他的天性。」「笨手笨腳」的莎拉開始以為自己就是這樣的,這會損害她的自信心。即使話語看起來是中性或者積極的,如「害羞」或者「聰明」,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必要或者不適當的期望。許多父母都還記得當他們的父母說:「你真讓人絕望,你真懶,或者愚蠢。」時的感受。一個更好的辦法就是就事論事,不要把孩子的個性混淆其中。 3、「不要哭!別像小孩一樣」 「不要哭!別像小孩一樣。」或者「現在我們沒有理由害怕。」但是孩子確實因為難過而哭泣,尤其是幼兒,他們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感情,他們確實傷心,確實害怕。「想讓孩子擺脫這樣的感受應該是自然的。」勞德代爾堡諾瓦東南大學西格爾早期幼兒研究所的黛比•格拉擇博士表示:「『不要』或『不必』這樣的話並不能讓孩子感到更好,這會讓孩子體會到,他們這樣難過和害怕是不對的。」 承認孩子的感情而不是否定,「當傑森說他不再是你的朋友時,肯定會使你很難過。」「沒錯,如果你不習慣的話,海浪肯定會使你感到驚慌,但是我們一起站在這裡,海浪會在我們的腳上拍打,我保證不鬆開你的手。」說出孩子的確切感受,孩子就會用這樣的詞語來表達自己,你也在告訴孩子如何同情別人。最終他會停止哭泣並開始描述和自己的感情。 4、 「你為甚麼不能像你妹妹?」 這樣的話似乎有助於把兄弟姐妹或者朋友樹立為一個光輝的榜樣。你也許會說:「看山姆拉外套拉鏈多好。」或者「珍娜已經開始用便盆,你為甚麼不能?」但是往往事與願違。你的孩子不是山姆,也不是珍娜,而是他自己。 專家說,家長對孩子們進行比較是很自然的,從而對他們的行為和進程有個參照。但是別讓孩子聽到這樣的話。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前進步伐,自己的氣質和個性。比較並不會幫助改變現狀。在他們還未有任何準備時,被迫做不喜歡的事情會使幼小的孩子很迷惑,並且損害自信。她也可能會怨恨你,並賭氣不配合做你想要的。相反,鼓勵她現在的成績,「你現在自己把雙手放在外套上。」「謝謝告訴我你的尿布需要換了。」 5、「如果你再這樣,我會揍你!」 通常父母沮喪的結果是威脅,但是很少有效。我們氣急敗壞地發出警告,「做這個或者其它的!」或者「如果你再這樣,我會揍你!」問題是遲早你不得不兌現威脅,否則就是失去力量。而威脅或體罰孩子對改變行為是一種無效的方式。 孩子越小,吸取教訓需要的時間越長。研究表明,兩歲孩子在當天重複劣跡的可能性是80%,無論你使用甚麼樣的紀律。新罕布什爾州大學的家庭研究實驗室社會學家默裡.施特勞斯博士表示。開發建設性戰術會比依賴於威脅和體罰更有效,比如,叫孩子從那件事中走出來,冷靜一段時間等等。 6、「等爸爸回來再說」 「等爸爸回來再說」這種父母間的熟悉推諉不僅僅是另一種威脅,也沖淡了對孩子的約束。有效的辦法就是,你需要立即採取行動。延遲紀律與孩子行為結果並沒聯繫。當爸爸回家時,你的孩子很可能忘記她做錯甚麼事情了。另外,等待懲罰的痛苦也許比最初應該得到的會更糟糕。把責任推給別人也會損害你的威信。「如果她不採取措施,我為甚麼要聽從她呢?」你的孩子會質問。不只這樣,你把你的伴侶放在了不恰當的『紅臉』角色上。 7、「快點!你怎麼這樣磨蹭?」 在這個忙碌的連軸轉的世界裡,比如連續不斷的預約,超額預定的時間表,睡眠赤字,交通堵塞,誰沒有說過這樣的話?當然,每一位家長在孩子找不著鞋子和書包,你要考慮要求孩子快一點時說話的語氣,以及你催促孩子的次數。如果你每天開始抱怨,尖叫或歎息,這時要注意了。當我們急著做甚麼而催促孩子,他們會由於使我們倉促行事感到內疚。這種內疚讓孩子感覺不好,而且也不能促使他們行動快一些。 「每天早晨我家裏都忙成一團,我很討厭最後看到孩子生氣的樣子。」《如何與孩子說話》的作者及家庭治療師保羅•科爾曼說,「所以我和自己做了一個協議,不管是甚麼,即便有人撒了一地麥片,或者要我找甚麼東西,我都不會大聲喊叫或瞪眼睛。」不要恐嚇,而是以一種冷靜的方式來快速處理事情,比如說,「我五分鐘前就告訴你關電視。」他馬上就把電視關掉了。 8、「做得太好了!」 「做得好!」或「你真棒!」這種讚美可能會有甚麼錯誤嗎?別忘了,積極強化是父母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問題是含糊不清和不分青紅皂白的表揚就不妥了。孩子做的每一件小事,比如從喝完牛奶到畫一幅畫,你都隨口說:「做的太好了!」,這樣的表揚就變得毫無意義。孩子能感覺出來,他們能區別做一項簡單而機械的事情受到的表揚,和確實付出努力受到的表揚。 想走出嘮叨不休的習慣嗎?這裡有一些辦法: 1、對真正付出努力的成就進行表揚。喝一杯牛奶或畫一幅畫就要表揚,那麼他們每天會畫很多畫,喝很多次牛奶呢? 2、針對具體事情來表揚。不是籠統的說「做的太好了!」而是具體地說:「你畫狗的花紋選用的顏色很明亮很歡快。」或者「我看到你為我們今天讀的故事畫了一幅畫。」 3、更多讚美孩子的行為。「我在整理文件時,你玩拼圖是如此的認真投入,和我告訴你的一樣。」 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言傳不如身教」,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美好的方式跟孩子講話,而不是像火山熔漿一樣噴湧而出,孩子就會學會用美好的語言與人交流,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

孩子的未來,從家庭開始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將來競爭力不足,急著送孩子學這學那,卻往往忽略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建立正確價值觀,而價值觀的學習主要來自家庭。 《孩子的未來,從家庭開始》作者是從事新聞工作的德國夫妻,他們之前合作撰寫的《德國教育拉警報》,深入探討德國教育的問題,造成極大的迴響。這一次他們同樣著眼於教育問題,把教育的核心更聚焦在「家庭」,探討父母的角色與影響。值得父母與教育者參考。 什麼能使我們的孩子成為堅強自信的人?這是本書的核心問題。面對生活種種競爭威脅,父母如何能幫助孩子獲得堅強的免疫力,讓他們平平安安過一生? 教育的第一現場是家庭 據二○○二年五月《科學畫報》的報導,歐盟執委會曾委託英國研究團隊,在歐洲五個國家對四千名十四、 五歲的青少年,進行關於青少年接觸酒精與毒品的調查。結果發現保護青少年避免毒品與酒精最好的途徑,是健康的家庭關係。由雙親共同扶養帶大、受到妥善照 顧、家人關係健康的青少年,明顯較少受到酒精和毒品的誘惑。最重要的,首推子女與母親的密切關係。 家庭生活品質愈好,孩子就愈健康、強壯、能承受挫折、有自信。不僅如此:我們給子女的家庭生活的品質,其實直接關係到他們在校的成績表現。 教育的第一現場是家庭。小孩在學校功課如何,學校教育並非主因,而是父母與家庭教育的影響。全球學生能力評量PISA之後,國內四處展開的大辯論,只有少 數人探討家庭對教育與課業的重要性。小孩是否能夠持續專注於遊戲或功課,並完成或達到某一特定目標,除了氣質與天性,都是父母的教養與家庭生活影響的結 果。 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是否能繼續發展。小孩如何面對成功與失敗,挫折令他們氣餒或激勵他們再接再厲、能不能為達到長遠的目標而接受「延遲獲得獎勵」,種種都取決於他們在家中的體驗。 教養的藝術,是隨時必須從兩個極端、或數個互為競爭的目的當中,找出小孩行為最佳準則。然而在問題發生的當下,要能克制自己不替小孩尋找正確的解決辦法,讓他自己去設法克服難關,更常常是一門藝術。 「 妳幫孩子做太多了,」某心理學家對一位有三個孩子的媽媽說,「妳兒子必須自己去學習應付無聊的情況,如果他覺得無聊,不要馬上替他安排什麼活動,就讓他 去體驗無聊的感覺。只有在這種時候,小孩才會自己動腦筋想出一些主意,要不然就讓他們單純做做夢也可以。」不只是小孩,連父母本身也必須視情況尋找最適切 的行事準則,這透露出生活的藝術。 教孩子如何生活 教養原本就是:教孩子如何生活,如何找到行事做人的正確準則。這該怎麼教呢?方法就是,一家人真正共同地生活在一起。哲學家史沛曼(Robert Spaemann)說,教養不是透過理性過程安排就能達到目的。世界上並不存在一種叫作「教養」的行為。更確切地說,教養是我們做了很多其他的事之後,才 會連帶產生的作用。 幼兒很自然地模仿在家裡所見到的一切。家庭形成孩子生活最初的架構、規律與秩序。在他們家庭裡一開始便經驗到:學習生活便是學習分辨善惡、真假、美醜、過 與不及、重要與不重要之間的差異。學到分辨自信與驕傲、壯志與野心、分辨勇氣與莽撞、節省與吝嗇、慷慨大方與奢侈浪費。 在家庭中小孩也學到歡喜與悲傷、對他人和動物感同身受,學到忍受疼痛、克制自己、合理控制自己的身體行動與慾望。同樣地,家庭也幫助他們學習如何面對醜 惡、面對謊言、暴力、痛苦與死亡。他們在家裡學到如何與弱者和強者相處,什麼時候要守規矩,什麼時候接受例外。他們學習平日與節慶的不同,經驗到復活節的 香味有別於聖誕節的芬芳。 在家庭裡,孩子學到自己的父母也有父母,而父母的父母又同樣也有他們的父母,他們了解自己是一個故事的一部份,而這個故事已經發生了,是他們無法再改寫 的。但是他們也學到,他們還有一個可以由自己去影響和形塑的未來,而且唯有他們懂得從過去的錯誤中記取教訓,這個未來才會更美好。 小孩在家庭中還學到,他們家屬於一個村子或城市的一部份,而這個村子又是一個國家的一部份,透過國家的歷史,與生活在他們之前的世世代代相繫。於是,小孩心中會漸漸培養出對故鄉的感情與歸屬感,潛移默化中學會對自己與自己的家庭負責,也成為有自信、有擔當的人。 父母影響子女一生前途 若父母生活中只曉得上班工作與下班休閒,孩子學習的機會自然比較少。親友不相互探望的家庭,很可能也沒有家族的故事可說可聽。父母若不重視歷史,不可能培 養出下一代的歷史意識。如果父母兄弟姊妹與親戚都不分辨善惡真假美醜、態度冷淡,小孩學不到對人事物的是非分辨,發展不出對價值的判斷,培養不出個性與品 味。 如果父母清楚區別慈愛與寵溺,處事態度始終一貫,偶爾也接受合理的例外情況,找到自由與控制之間的平衡點,小孩仍有機會學習分辨善惡。但若家中大人不愛看 書也不念書給小孩聽,將會降低小孩的心智與人格發展機會。當孩子無法精確表達情緒、不能從不同的層面思考問題,將缺乏回應人際訊息的敏感度、也無法發展社 會智能。當小孩不知如何應對生活中的一切,判斷力也會跟著降低,因此對他人操縱、消費主義與暴力的抵抗力也會隨之減弱,甚至產生自卑的心理。 當然,影響子女一生前途的,並非只有父母兩人。子女年紀愈大,生活圈擴展得愈廣,來自外界的影響也日益增強,不過父母仍有一定的影響力。單是選擇什麼樣的 居家環境、決定搬到哪個社區住,便已預先決定小孩可能遇到的同儕團體,以及可供選擇的學校、校外社團組織與文化活動等。 不論國家或產業界,其實整個社會都有幫助父母的責任,提供家庭需要的支持,讓父母能夠對子女善盡教養撫育的責任。若父母不幸無法克盡親職責任,其他成年人 需要發揮及人之幼的精神,代替他們擔任父母的角色。每一個家庭都必須有機會改善生活品質,如果有家庭做不到,國家便應該擔負起大家長的責任,援請教育專 家、心理學者,以及提供托育機構加以援助,尤其單親父母特別需要更多方面的協助。 家是否能成為提供安全感的地方,與是否有一紙結婚證書無關。最重要的是這個家庭裡的每一個份子,他們才應該是我們關切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