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家長管教愈嚴格,孩子語言發展愈緩慢

作者:邱紹雯 2016-04 親子天下 管教的緊與鬆該如何拿捏,一直是身為父母的課題。根據台灣師範大學最新的研究發現,嚴格的父母,孩子語言發展也可能較為落後。如何在和諧的親子互動中教養子女?看看專家的提醒。 過去華人家長常被視為「虎爸」、「虎媽」,事事嚴格管教,期許子女未來要比自己更加優秀。根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最新研究中發現,在家長對幼兒「管」的教養信念中,愈是採取嚴厲管教者,孩子的語言能力表現反而顯得落後,尤其在3歲至4歲半的幼兒身上最為明顯;這也意味著,當家長往往想透過嚴厲責罵讓孩子學會聽話時,其實只會讓孩子選擇「閉嘴」,乾脆什麼都不說。 科技部與台師大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合作,今年啟動建置台灣第一個、也是華人第一個「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力邀國內20多位跨校、跨領域的專家學者及醫生參與,將追綜全國8000名幼兒從0到8歲,不同階段家庭和教保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與變化,研究結果將作為協助政府政策制定的依據,並提供父母更好的育兒建議。 新世代父母不認同「虎爸虎媽」 台師大28日公布過去3年先期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新北市隨機抽樣450名嬰幼兒,並對其家長進行問卷面訪調查,結果初步可看出,新世代的年輕父母相較於傳統華人社會的「虎爸」、「虎媽」教養風格已有改變趨勢,當中多數家長並不傾向嚴格教養,也不再認為子女成就應該比父母高。 此外,調查中也發現,幼兒的語言能力表現和家長的管教特質也呈現高度關聯。管教信念嚴厲的家長,認同「現在的嚴厲管教,孩子將來會感激;只要孩子不聽話,都該受到父母的責罰;父母責罵或批評孩子,會讓孩子進步」等。但研究發現,家長管教信念愈嚴厲,孩子的語言能力表現會落後於「一般嚴厲」或「較不嚴厲」教育下的幼兒。此一研究結果在兩歲前的幼兒身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在3歲至4歲半幼兒身上卻很明顯。 台師大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周麗端解釋,當家長在教養的信念上愈趨向嚴格,愈容易出現負向管教的行為,例如孩子不聽話就過度責罵、以限制孩子的行動來進行管教,如罰站、不准玩玩具等,甚至是容易因行為失控而打孩子等,反而容易讓孩子更加退縮、不敢表達,因而失去口語練習的機會與意願。 但她也認為,不採取「嚴厲」管教,並不代表就是溺愛與放縱,學界普遍認同的教養觀念是對孩子「高要求」、「高回應」,意指對孩子日常的行為舉止有要求,孩子犯錯時採取適度的管教,更重要的是要對孩子的需求正確與正面的回應,才能營造良好的親子關係。 「八年抗戰」計畫完成國內幼兒發展資料庫 台師大「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計畫為期8年,要用科學數字記錄台灣孩子成長的軌跡,意義重大,在學界有「八年抗戰」之稱。第一階段的先期研究就耗時3年,研發完成0到6歲嬰幼兒認知語言發展、社會情緒發展、身體動作發展等評估工具。 計畫主持人張鑑如表示,歐美先進國家有許多幼兒發展資料庫,台灣卻始終付之闕如,加上台灣面臨少子化危機,以及獨特的新住民族群的成長、外傭照顧、隔代教養等環境變化,還要因應科技數位時代來臨,亟需要建置屬於台灣自己的幼兒發展資料庫,分析台灣嬰幼兒的成長發展狀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