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有體悟才有學習熱情

有體悟才有學習熱情(轉載100年2月22日國語日報)

文/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最近連續接到三封家長的來信,說他們努力賺錢栽培孩子,希望孩子出人頭地,但是孩子不領情,既不喜歡念書,對學習也沒興趣,該怎麼辦?正巧,我最近看了一本書,也是講一個胸無大志的年輕人後來改變的故事。
這個年輕人是日本橫濱高中的畢業生,不愛讀書,不喜歡學習,立志在便利商店打工過一生。他的父母無可奈何,便偷偷替他報名去林業工會做見習生。因為日本有個綠色僱用制度,只要從事林業工作,政府一年補助三百萬日圓來培訓林業人員,家人一毛錢都不必花,孩子還有薪水拿。
但是,在都市長大的孩子,怎麼肯去偏鄉植樹呢?他的母親便翻開一本筆記本,大聲朗誦:「只有月亮沒有安息,從窗戶窺視著我的心……」孩子跳起來去搶,原來這是他寫的詩。母親說,如果他不上火車去神去村,她就影印這些詩發給全班同學。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面子比什麼都重要,他只好乖乖就範。
臨行時,父親塞給他一個寫著「程儀」的信封,裡面有三萬日圓(「程儀」這個名詞,臺灣的孩子可能已經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反而日本還在用,真是「禮失而求諸野」)。
當他七轉八轉,火車終於到達神去村,來接他的人第一件事便是把他手機的電池丟掉,告訴他,深山裡收不到電訊,留著也沒用。這是很重要的一步,因為有手機就會打電話回家訴苦,人越訴苦,就越覺得自己受了委屈,這委屈感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把自己壓垮。如果無法訴苦,就只能逆來順受,久一點就適應了。
這個村沒有便利商店,沒有學校,沒有郵局,一天只有一班慢車經過;天黑後,路上一個行人都沒有;而且一半以上的村民超過六十歲,除了老板的五歲兒子,就沒有其他小孩了,所以他還得兼老板兒子的大玩偶,因為小孩沒有伴。
一開始,他想逃走,但是逃了三次都被抓回來(因為只有一條對外的通路);同時鄉下人情味很濃,大家守望相助、雞犬相聞,很像陶淵明的桃花源。既然逃不掉,心就慢慢靜下來,開始適應了。
去山上植樹後,從汗水中,他漸漸看到自己工作的意義。造林是生命的永續循環,老樹倒下,空出位置,小樹茁壯,又變成老樹,他終於了解什麼叫「生生不息」。後來,森林大火時,他抱著消防水管,不要命的衝上前去滅火,那些以前他不屑一顧的樹,現在卻變得跟他的生命一樣重要了。
一年後,契約滿了,可以離開時,他卻選擇留在山上,因為他找到了他的人生意義──做一個對地球有用的人。
  造林是很辛苦的工作,全年無休;父母養育孩子也很辛苦,也是全年無休,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甘之如飴呢?因為那是生命的延續。其實,只要工作有意義,人是不會在乎辛苦的。
我們的教育沒有讓孩子看到他生命的意義,所以他的生活沒有目標,就對什麼都沒有興趣了。孩子若不愛讀書,就讓他像這個日本孩子一樣去做工吧,反正不是每個人都得念大學;人生很長,等他找到了他要的,隨時可以回頭念書。比爾蓋茲二十歲從哈佛大學輟學,五十二歲成為哈佛大學的榮譽博士。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路,父母不必太操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