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換個角度想 EQ會更好

文:楊俐容
轉載國語日報98年8月20日
  暑假期間,返回南部探望父母,吃過晚餐後,一家大小陪兩老閒話家常。聊著聊著,只見即將升高一的小女兒抓起一張廢紙,信手描繪起桌上的瓶花。一旁的外公看了誇讚說:「這孩子手真巧,不只畫得細膩逼真,好像連花朵的香氣都畫出來了。」這句話讓我想起十幾年前的一段往事。
  同樣是返鄉探親的夏日時光,同樣是入夜餐後的茶敘情景,記得父親第一次看到三歲的小女兒以左手塗鴉時,非常急切、嚴肅的告訴我:「左撇子很不好,你一定要好好盯著,幫她改正過來。」我費了一番脣舌向父親說明,慣用左手的生理機制並非不正常,硬要調整用右手恐怕不容易。父親雖然不再堅持,卻還是忍不住說了一句:「你一定是沒有認真盯,她才改不了。」
  其實,就在不到半個世紀之前,也就是我成長的年代裡,慣用左手的孩子常吃盡苦頭。因為當時的知識尚無法解釋慣用左手者的生理機制;與眾不同的習性,除了在某些場合容易造成不便之外,更容易被視為「怪人」。因此,為人父母者難免憂心,強制糾正的結果,是在孩子心裡烙下深刻的痛苦痕跡。
  這一代的父母看到慣用左手的孩子,比較能以平常心視之,因為他們接受了科學新知,了解大腦左右兩側的功能略有不同,慣用左手,代表孩子的右腦比較發達。
  因為想法上的改變,使我們對同一件事情的感受、態度也有了差異,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對於處在煩惱中的朋友或孩子,我們習慣勸對方「換個角度想」,可見這個道理有多通俗平常。
  心理分析大師佛洛伊德曾說:「一個成熟的人,應該能夠創造性的去工作與愛。」人本學派的著名學者羅哲斯也提出,一個成熟的人,應該能夠對不同的經驗採取開放的態度,接納事物的多元,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足夠的彈性與尊重。希望孩子EQ好,可以從培養孩子「換個角度想」的能力開始。
  然而,道理簡單不代表做來容易,只告訴孩子「不要這麼想」,並不能讓孩子馬上改變想法,轉換情緒。下列幾個教養方向,供提參考:
1、擴展孩子的視野與胸襟
  不管是透過傳播媒體、書籍課程,或者是親自接觸與體驗,讓孩子有機會了解不同國家、族群、團體的文化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形成的過程與原因。例如:規畫家庭休閒活動時,不妨多安排探訪不同文化的旅行,並且和孩子一起收集相關的知識與資訊,如此不僅能幫助孩子擴展視野,也能讓孩子對不同的經驗抱持開放的胸襟。
2、提升孩子對他人的了解與接納
  在許多親子對談的場合裡,尤其當孩子提到個別差異,例如:「比較喜歡A老師,比較不喜歡B老師……」、「某甲很大方、某乙很小氣……」;或者是對個別差異感到好奇,例如:「為什麼這個人會這樣?那個人會那樣?」時,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討,不同年齡、性別、成長經驗等可能造成的個別差異。
3、引導孩子以多元的角度看事情
  當孩子與他人有衝突時,也是引導孩子發展多元觀點的最佳時機。先傾聽、同理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的情緒得到紓解,再引導孩子想想看:「對方有沒有可能是這樣……,或者那樣……」「你認為對方為什麼要這麼做?」「對方的想法和立場是什麼?」走過這個歷程的孩子,自然會養成從不同角度看待事情的習慣。
4、鼓勵孩子尊重與欣賞他人
  面對夫妻之間,或兩代之間的管教不同、生活作息差異等,父母若能對他人表達尊重與欣賞,孩子自然會以父母為模範。當孩子表達對他人的尊重與欣賞時,請多給予鼓勵。
  幫助孩子鍛鍊「換個角度想」的能力,使他們成為成熟圓融的EQ高手。

景美國小輔導室提供 981117

蘋果裡的一顆星

有一天,小孫子從幼稚園放學回家,大聲叫著:「爺爺!爺爺!」
「小乖孫,什麼事啊?」爺爺疼惜的問。
「爺爺!蘋果裡面有一顆星耶!」
「那不稀奇啊!你每次吃蘋果最後剩下來的核,就是蘋果的心啊!」
「爺爺不是啦!人家是說蘋果裡面有一顆小星星啦!」 小孫子急著澄清此星非此心。
爺爺正色地說:「不要胡說!蘋果裡怎麼會有星星呢?」
「爺爺!爺爺!是真的啦!蘋果裡真的有一顆星星啦!」
拗不過小孫子的撒嬌,爺爺的愛心開始超越了他那自以為是的理性,終於和顏悅色的問小孫子,「那你可不可以把蘋果裡的星星找出來給爺爺看呢?」
「好啊!可是爺爺您要先給人家一個蘋果和一把刀嘛!」
爺爺一面為小孫子準備,一面叮嚀:「要小心刀子哦!」
「人家知道啦!」 小孫子一面回答,一面把蘋果橫放在桌面上舉刀就要切 …… 。
爺爺看了,忍不住大叫:「不能這樣切!」 一面把蘋果搶過來,重新直立在桌上,然後告訴小孫子「切蘋果要從上往下切才對!」
不知道平常您如何切蘋果?是不是也和爺爺一樣呢?其實幾乎99% 的人都像爺爺一樣,先把蘋果的五爪貼在桌面上,讓蘋果先四平八穩的站好,然後再一刀切下去,也許因為絕大多數的人都這樣切蘋果,而在習以為常之後,我們就會像那位爺爺一樣,慢慢就把這個習慣的切法,當成了「唯一」的切法,所以一旦看到小孫子沒照「傳統習慣」的方法切蘋果,就要氣急敗壞,就要立刻攔阻,爺爺是不是正是你我的一面鏡子呢?
「爺爺!讓人家照人家的方法切好不好嘛!」小孫子又開始撒嬌了。撒嬌本來就是全世界最溫柔, 效果卻最大的一種方法,小孫子一撒嬌,爺爺的堅持又慢慢開始融化。
「好啦!好啦!那就照你的方法切,可是要小心哦!」
小孫子一面歡呼,一面再把蘋果橫放,然後朝著中央切下去,蘋果剎時被分成了頭尾兩半,而蘋果中的五粒種子, 恰好整齊地在這兩半的中央構成了一顆星星。 爺爺看著星星,不禁緊緊地摟著孫子, 因為這輩子吃了這麼多蘋果, 而直到今天爺爺才發現原來蘋果裡面還有那麼漂亮的一顆星星!
如果您像爺爺一樣,從來沒看過蘋果裡的星星,那也許正是對我們默守成規的一種提醒,它提醒我們不要拘泥成規,它提醒我們不可安於習慣,它更提醒我們要樂於嚐試來使生命寬廣,它也啟示我們要用精益求精來豐富人生的彩妝。
景美國小輔導室提供 981020

散播希望的種子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4/11/25 家庭版
  我去桃園縣一所小學演講,講到一半,突然聽到一陣悅耳的旋律從擴音器中傳出來,原來是維瓦第的「四季」。正疑惑間,看到一群孩子衝到操場上玩耍,才知道原來是下課鐘響。
  校長說,學校偏遠,孩子沒有什麼機會接觸藝術和音樂,他將世界名曲節錄二十秒,當作上下課的鐘聲,讓孩子熟悉,熟悉後就會喜歡,喜歡了,長大後就可以自己欣賞。他說,一個月換一次鐘聲的音樂,一學期下來至少可以聽三首世界名曲,六年下來也可以欣賞到很多。
 我聽了很感動,真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人生到處都是受教育的機會,只看用不用心罷了。
上課鐘只是個信號,隨便用什麼聲音都可以,我小時候的學校是請校工搖鈴,人工貴了以後改為電鈴,電鈴聲音非常不好聽,為已經緊繃的升學神經更添上壓力。後來,很多學校換成西敏寺的鐘聲,但是還是不脫打鐘的概念,這位校長的巧思將例行公事換成音樂欣賞,給孩子多一點培養音樂細胞的機會。
其實,孩子在生活中所學到的東西遠比坐在課堂中來得多,人類最早的學習是在生活中,並非在課堂裡,尤其「美學」這種人文素養,更是要從生活中去潛移默化才會見效,風度和涵養是惡補不來的,我們現在的教育只注重評量,只會用考試來評量學生的學習,凡是不能考的東西都當作不重要,真是走得偏差了。
這位校長又說,生活教育最主要是整潔,學校窮沒有關係,但是要乾淨;所以,暑假中他與老師們把學校整理得乾乾淨淨,又種上一些便宜的小花,如非洲櫻、草牡丹,整個校園立刻煥然一新,跟以前不一樣了。他跟我說,「破窗效應」還真有點道理,校園弄乾淨後,學生就不再隨地丟紙屑了。
他每天早上站在校門口跟學生道早安,所以學生很自然的就養成見面打招呼的習慣,連見到我都會說「客人好」,讓我很驚訝。看起來,我們的孩子是小時了了,越長大越糟,你不能想像那些張牙舞爪、口出惡言的立法委員,以前曾經是說話有禮貌的小學生。我跟校長提到這一點,他大笑說,沒有關係,教育就像播種,農夫都知道撒下的種子不一定每顆都發芽,對他來說,只要有一半發芽;他就很滿意了,那些不發芽的,至少也知道自己應該發芽;做不到是一回事,連是非都不分,又是另外一回事,只要知道自己做的是錯事,這個人就有悔改的希望,就怕根本不知道自己做的是錯事。所以,他覺得基礎教育很重要,是人格教育;根好,一時長歪,有機會扶正,就怕根爛了,上面再好,也不能持久。
我聽了很感動,臺灣的希望就在這一群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身上,每個孩子都是一顆希望的種子,我們永遠不知道我們耕耘的是未來的愛迪生還是愛因斯坦,但是只要有一個學生造福了人類,我們的辛苦就值得了。我想這是所有老師無怨無悔付出最主要的原因,別人工作的目標是薪水,我們工作的目標是希望。
景美國小輔導室提供 98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