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6/02/23 家庭版
文/呂宗昕
明傑是一個聰明的學生。他的最大問題不是課業成績,而是永遠沒有足夠的時間。
他喜歡運動,經常參加球類競賽;他喜歡交朋友,時常參加同學聚會。明傑的母親希望他多才多藝,將他送到才藝班;怕他輸在起跑點,又給他請英文家教。他自己平時又愛看電視及打電動。
明傑平時最常掛在嘴上的口頭禪是:「沒時間!」
明傑想做的事情太多,但是可用的時間太少,所以他時時刻刻都在和時間賽跑,卻一直遠遠的落在時間之後;他深刻的感受到時間的壓力,一直在緊張的生活中尋找喘息的機會。
明傑的母親知道他的問題所在,但是又沒有好的方法可以幫助他,便請我和他談談,我欣然答應。
聽完他的問題後,我微笑的拿了一張紙給他,請他列出這一個星期要做的十件事情。他很快的寫下十件事。
我再請他將這十件事依重要性列出一到十的優先順序。他卻想了很久,無法判斷哪一件事最重要,哪一件事最不重要。
「都很重要!」他苦惱的向我說。
「每件事都很重要的話,那麼每件事都會變得不重要。」我笑著跟他說。
我告訴他幾個「時間管理」的重要概念,請他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中:
一、凡事須判斷輕重緩急:每一個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一天內無法做完所有想做的事。在有限的時間裡,只能選擇部分自己想做的事情。選擇的前提在於判斷,判斷的原則在於分析各件事的輕重緩急。分析之後,必須適當的加以取捨,讓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完對自己及社會最有意義的事。
二、清楚的決定優先順序:同一時間無法同時進行十件事;十件事分成十個時間進行,也需要明確的決定工作進行的前後順序。順序不是依照自己的喜愛程度,而是依事情本身的重要程度。首先要做的絕對不是自己最喜歡的事,應該優先要做的永遠是最重要的事。
三、有限時間須適當分配:時間是最寶貴的資源,也是最有限的資源,浪費之後,無法複製也無法再生。時間無法累積,也無法儲存,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分配。對於最重要的事,要分配給它最好的時間;對於最不重要的事,應該沒有分配時間的權利。
四、進行前須事先詳細規畫:生活會變得混亂,不是因為事情太多,而是事情的進行不在正常的軌道上運行。只要回歸到正常軌道上,事情再繁雜,也會井然有序。凡事豫則立,只要事先妥善計畫安排,思考進行的先後步驟,生活自然會變得輕鬆愉快。
明傑很認真的做完了筆記。我請他再看看剛才自己寫的紙條,問他還有幾件事情要做。
他很快的看了一遍,刪掉好多件事情,然後告訴我:「三件事!」
我開心的笑了,我知道他很快就會變成善於管理時間的快樂青年。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訓練記憶力
文/王秀園(腦神經訓練師)轉載97年10月22日國語日報
「如何提升學習競爭力」的焦慮,就像來勢洶洶的大海嘯,把家有學齡期兒童的父母打得東倒西歪。
在家長成長班上,年輕媽媽的焦慮,隨孩子上小一而飆高。她逮住下課休息時間,神經緊繃的問我:「老師,我一向不大懂得如何念書,雖然認真,卻抓不到重點;考前只好把整本書背起來。我從不清楚自己讀進了什麼,學到哪些。腦袋硬塞了許多課本內容,回想起來依然是一片空白,成績也不理想。現在,我擔心孩子會跟我一樣。請問:我如何知道書裡的重點?並把方法教給孩子?」
這個自認是「傻大姐」的媽媽,其實不傻,她提出的問題,剛好是近年腦神經科學家努力探討的課題:為什麼有人學習事半功倍?有人卻是事倍功半?
該留意的重點
上天公平的讓每個人(除了少數腦傷患者)的腦子,擁有可以自由提取、有無限貯藏記憶空間的「長期記憶」,以及暫存知識等待轉換成長期記憶的「短期記憶」,還有一個與抽象思考、邏輯推理、解決問題能力密切相關的「工作記憶」。腦神經科學家苦苦思索:每個人同樣擁有有限的工作記憶容量,為什麼有人的學習可以事半功倍,有人卻徒勞無功?差別是在「流動智能」(fluid intelligence)和工作記憶容量的大小嗎?
因此,他們臆測:學習效果佳的人,擁有特大的工作記憶容量;當平凡人只記得五至九個記憶單位的訊息時,這些人卻有暫存超過九個以上記憶單位的特異功能。另一個假設是:學習效果與工作記憶容量無關,而是腦子在學習時能否留意到重點。
經過一連串實驗,腦神經科學家發現:學習效率高,關鍵在於腦子能快速抓住與學習內容相關的重要訊息,同時排除次要、無關的部分,使重要訊息暢行無阻的進入工作記憶裡,立即吸收、沉澱、處理。
研究人員還發現,學習成效低的人,問題出在:讓重要與不相干的訊息,全都進入容量有限、處理速度有時效性的工作記憶。這就像無法分辨事情輕重緩急的祕書,面對突然湧入的大量資訊,焦頭爛額,很難有成效。
至於人腦,有沒有扮演著主宰「注意到該注意的點」的關鍵角色呢?
腦神經科學家麥克納(Fiona Mcnab)和克林柏(Torkel Klingberg)發現:位於大腦皮質層裡的前額葉,主要工作是釐清每次任務的主目標是什麼?並向藏在腦內深處的基底核通風報信,讓它去篩選、過濾不相干的訊息,阻止它們進入前額葉,干擾工作記憶。腦內兩個重量級角色攜手合作,讓腦子做最有效率的資訊處理與吸收。
所以,下一個問題是:該如何訓練、引導自己的前額葉,具有足夠的判斷力和優質的觀察力,去留意該注意的要點。
眼前珍寶
有些人具鑑賞玉石、挑選珠寶的好眼力,是因為生長在珠寶世家,耳濡目染,自然內化成鑑賞功夫;有些人則缺乏環境薰陶,需要師傅來訓練、培育鑑賞力。人類在知識的追求、生命智慧的累積上,有時也需要後天有系統的安排來助一臂之力。
在臺灣,每當考試接近時,老師往往比學生緊張,自動整理重點,不斷小考讓學生複習。在美國,老師卻要學生依據教過的內容,擬定題目,在課堂進行分組益智問答競賽。
兩者的差異是:一個是被動吸收,重點全靠他人幫忙尋覓;另一個是主動在一堆資訊裡,費神挑選。剛開始學生可能問些瑣碎、混雜的訊息,但漸漸的訓練出能力。有些前額葉,會開始提出需要深思的問題,摸索知識脈絡,釐清許多道理。更傑出的,則能把課本知識活用,與生活做深層結合。
我建議年輕媽媽:先做個簡單練習,讀過一段課文後,猜想老師可能提出哪些問題,然後試想如何作答。如果覺得回答不周全,再找尋相關知識,靜心回想如何將這些資訊與之前所學連結,活用在生活中。另外,閱讀繪本、文章、故事時,也可以嘗試將兩本書、不同素材、表現方式、架構等做比較分析。
年輕媽媽終於開竅,她不僅能看見字裡行間暗藏的重點,同時,也學會了引導孩子如何學習的方法。
愛,是世上最強的學習推力,爸媽不妨用我教的方法和表格做一番練習。
景美國小輔導室 980221
「如何提升學習競爭力」的焦慮,就像來勢洶洶的大海嘯,把家有學齡期兒童的父母打得東倒西歪。
在家長成長班上,年輕媽媽的焦慮,隨孩子上小一而飆高。她逮住下課休息時間,神經緊繃的問我:「老師,我一向不大懂得如何念書,雖然認真,卻抓不到重點;考前只好把整本書背起來。我從不清楚自己讀進了什麼,學到哪些。腦袋硬塞了許多課本內容,回想起來依然是一片空白,成績也不理想。現在,我擔心孩子會跟我一樣。請問:我如何知道書裡的重點?並把方法教給孩子?」
這個自認是「傻大姐」的媽媽,其實不傻,她提出的問題,剛好是近年腦神經科學家努力探討的課題:為什麼有人學習事半功倍?有人卻是事倍功半?
該留意的重點
上天公平的讓每個人(除了少數腦傷患者)的腦子,擁有可以自由提取、有無限貯藏記憶空間的「長期記憶」,以及暫存知識等待轉換成長期記憶的「短期記憶」,還有一個與抽象思考、邏輯推理、解決問題能力密切相關的「工作記憶」。腦神經科學家苦苦思索:每個人同樣擁有有限的工作記憶容量,為什麼有人的學習可以事半功倍,有人卻徒勞無功?差別是在「流動智能」(fluid intelligence)和工作記憶容量的大小嗎?
因此,他們臆測:學習效果佳的人,擁有特大的工作記憶容量;當平凡人只記得五至九個記憶單位的訊息時,這些人卻有暫存超過九個以上記憶單位的特異功能。另一個假設是:學習效果與工作記憶容量無關,而是腦子在學習時能否留意到重點。
經過一連串實驗,腦神經科學家發現:學習效率高,關鍵在於腦子能快速抓住與學習內容相關的重要訊息,同時排除次要、無關的部分,使重要訊息暢行無阻的進入工作記憶裡,立即吸收、沉澱、處理。
研究人員還發現,學習成效低的人,問題出在:讓重要與不相干的訊息,全都進入容量有限、處理速度有時效性的工作記憶。這就像無法分辨事情輕重緩急的祕書,面對突然湧入的大量資訊,焦頭爛額,很難有成效。
至於人腦,有沒有扮演著主宰「注意到該注意的點」的關鍵角色呢?
腦神經科學家麥克納(Fiona Mcnab)和克林柏(Torkel Klingberg)發現:位於大腦皮質層裡的前額葉,主要工作是釐清每次任務的主目標是什麼?並向藏在腦內深處的基底核通風報信,讓它去篩選、過濾不相干的訊息,阻止它們進入前額葉,干擾工作記憶。腦內兩個重量級角色攜手合作,讓腦子做最有效率的資訊處理與吸收。
所以,下一個問題是:該如何訓練、引導自己的前額葉,具有足夠的判斷力和優質的觀察力,去留意該注意的要點。
眼前珍寶
有些人具鑑賞玉石、挑選珠寶的好眼力,是因為生長在珠寶世家,耳濡目染,自然內化成鑑賞功夫;有些人則缺乏環境薰陶,需要師傅來訓練、培育鑑賞力。人類在知識的追求、生命智慧的累積上,有時也需要後天有系統的安排來助一臂之力。
在臺灣,每當考試接近時,老師往往比學生緊張,自動整理重點,不斷小考讓學生複習。在美國,老師卻要學生依據教過的內容,擬定題目,在課堂進行分組益智問答競賽。
兩者的差異是:一個是被動吸收,重點全靠他人幫忙尋覓;另一個是主動在一堆資訊裡,費神挑選。剛開始學生可能問些瑣碎、混雜的訊息,但漸漸的訓練出能力。有些前額葉,會開始提出需要深思的問題,摸索知識脈絡,釐清許多道理。更傑出的,則能把課本知識活用,與生活做深層結合。
我建議年輕媽媽:先做個簡單練習,讀過一段課文後,猜想老師可能提出哪些問題,然後試想如何作答。如果覺得回答不周全,再找尋相關知識,靜心回想如何將這些資訊與之前所學連結,活用在生活中。另外,閱讀繪本、文章、故事時,也可以嘗試將兩本書、不同素材、表現方式、架構等做比較分析。
年輕媽媽終於開竅,她不僅能看見字裡行間暗藏的重點,同時,也學會了引導孩子如何學習的方法。
愛,是世上最強的學習推力,爸媽不妨用我教的方法和表格做一番練習。
景美國小輔導室 980221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