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有了美力 人生更美麗
文/陳之華 轉載102年7月24日國語日報家庭版
我一直覺得,「美力」是另一種形式的「競爭力」。「美力」的基礎在於美感養成。美感,要從小啟迪,一生才能感知;它是對周遭事物的感受力,對環境的了解與認識,來自聆聽、觀賞、感受、接觸、體驗……
美力基礎 競爭的本錢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有誰敢說「美感」無法成就大事?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正是「美感經濟」的最佳實例。
他在演講中說,如果當年沒有為藝術字體著迷,休學後,還特別旁聽了這門似乎和科學無關的課,了解字體之美及藝術字體的歷史與特質,就不會有日後多種美觀的電腦字體誕生,也不會有講究完美字形的麥金塔電腦,更不可能出現電腦上漂亮的字體設定。
我總認為,在世代交替之際,父母必須用不同於過往社會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對藝術人文的學習與經驗。培養美感,是希望美能豐富孩子的生活,使他們擁有扎實的「美力」,進而營造人類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丹尼爾.平克(Daniel H. Pink)在《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強調:「知識不再是力量,感性才是力量。」他進一步指出,今後世界渴求的人才要有六種感性能力:「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不只能正經,還會玩樂;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而這些關鍵能力正是來自於兩種「感知能力」:高感性(High Concept)與高體會(High Touch)。
美力養成 不斷接觸藝術
我在《美力芬蘭》曾提及:「音樂、人文與藝術的養分,對於任何一個人日後的人生開展,應與其他學科同等重要,它們如影隨形的深深影響每個人的生命厚度,以及社會的人文底蘊。」然而,如何踏出第一步?其實,父母要先調整觀念,揚棄功利導向,別讓孩子對身邊的人事物視而不見。父母必須了解藝術人文需要長時間的滋養;在生活中,帶領孩子看世界、發現美,多接觸藝文活動,一點一滴的累積。我們要培養孩子對美的情感與鑑賞力,而不是一味要孩子炫耀才藝、追求競賽獎章。
父母只要帶著孩子多聽、多看、多欣賞、多接觸、多感受、多實驗,找機會動手做,就能種下藝術與人文的種子。看多了、聽多了、做多了、接觸多了,孩子自然就會擁有藝術、視覺、音樂、人文等素養。一旦有了基礎素養,就具備了對生活事物與文化充沛的感受能力,也就會逐漸發展出欣賞、辨別能力及藝文情感。這也是美感教育終極的目標。
一個醫生讀者來信分享美學感受。她說:「美學這件事很獨特,不同於可以量化的數理。當我愈參觀不同展覽,愈觀看不同國家,愈覺得『美力』是可以透過多接觸來培養的,但它得有『經驗值』才得以評論,得更開放、多元,才得以進步……」
暑假中,爸媽帶孩子出門走走時,別忘了走訪古蹟、博物館、美術館,也進劇場去看戲、聽音樂、觀舞蹈,接觸各式展演,也好好觀察自然界的一草一木。
天晴時,仰頭看藍天;陰雨時,感受天空灰濛的色調。在生活裡,帶著孩子一點一滴累積「美力」的養分,是父母可以做到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