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孩子感恩更有福
轉載國語日報102年2月19日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有個單親孩子跟母親住在十坪大的舊公寓中,母親做家庭代工維生。因為孩子念的國中較遠,母親節衣縮食,替他買了一輛新的腳踏車,囑咐要搬進家中放,以免被竊。但孩子偷懶,停放在騎樓下,沒有上鎖。第二天,車子果然不見了。這使母親又急又氣,於是告訴孩子,沒有找到不准回家。這孩子沒找到車,就真的不回家,在外遊蕩。幸好,好心的警察買了一輛二手車給他,解決了問題。
看到這則新聞,我第一個想到的是:這孩子已經上了國中,怎麼還那麼不懂事,不能體會母親的辛勞?母親要做多少代工,才能買一輛車,為什麼不知愛惜?
當我跟老師們提到這件事時,三個老師異口同聲的說,現在孩子太幸福了,東西得來容易,所以不懂珍惜。
我想起前一陣子寒流來時,朋友買了一個可以長時間保溫的熱水瓶,送給他認養的山上孩子;朋友說山上氣溫低,能喝點熱的,身子會暖一些。那個保溫瓶很貴,大減價時也要一千多元。想不到,那個孩子拿到禮物的第二天,就把它弄丟了;老師叫他回現場找一下,他說不要。
我聽了很痛心,因為我這朋友家庭負擔重,上有老母、下有妻小,還要扶養四個弟妹,他的皮鞋是補了再補,捨不得丟。但那孩子不知珍惜,不了解賺錢辛苦,弄丟保溫瓶,連眉頭都沒皺一下。
若為孩子好,請父母儘可能帶他到工作場所體驗「要使一家人溫飽」有多困難:吃人頭路,要受老板的氣;自己當老板,要受客人的氣。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物力維艱。
認真說起來,整個社會都有不感恩的錯誤心態。最近,軍公教人員成了過街老鼠,大家都忘記大部分的基層人員是兢兢業業的在做事。
例如:前一陣子,蘇花公路坍塌,公路局工務段的人員身上綁著繩子,像蜘蛛人一樣垂吊在山壁上修路;他們下方是斷崖、波濤洶湧的太平洋,繩子一斷就沒命了。但他們每天工作二十小時,拚命搶修,就是為了讓大家過年時有條回家的路。東澳氣候惡劣,強風大雨不斷,他們捨命工作,但是社會沒有人對他們的付出道謝。
當立委大罵「軍公教」、猛砍退休金時,似乎忘了當年如果八二三炮戰打輸,現在會是何種景況;如果沒有退伍老兵做殊死戰,哪有現在的臺灣,哪來立法院、立委?我小學同學的父親,就是在八二三炮戰中犧牲的。因為有他們,我們今天才有安和樂利的生活。
大人的不感恩,也教壞了孩子。新的一年開始,就教會孩子感恩吧!只有知道一絲一縷得來不易,才不會亂買、亂丟。沒有前人種樹,後人哪來遮蔭樹可乘涼?過年祭祖不要流於形式,也跟孩子說說先人篳路藍縷的艱辛。只有懂得感恩,才會惜福,這個福也才享得久。
爸媽來PK 孩子能不能擁有智慧型手機?
轉載國語日報103年3月9日
在現代,手機幾乎成了生活的標準配備,但智慧型手機除了通話功能外,還多了上網、遊戲等新功能,方便又好玩。到底該不該讓孩子擁有智慧型手機呢?爸媽們各有主張呵!
YES贊成的爸媽這麼說
約法三章
不怕孩子過度使用
有一天,兒子校外教學回來時嘟著嘴,哀怨的說班上好朋友大多有智慧型手機,只有他沒有。一番話聽得我覺得自己像是古代人,跟不上時代,也不了解他的心情。
幾天後,我決定買給兒子了。但把手機交給他前,先和他約法三章:第一是打電話的時間和時機;第二是可以上的網站;第三是讀書時不可拿出手機,成績也要達到一定水準。若違反約定,手機就要沒收。
我贊成可以讓孩子擁有智慧型手機,同時要和孩子清楚約定使用規範。否則即使父母不買,孩子仍可借同儕的手機來使用,反而衍生出其他問題。父母不如透過和孩子聊手機的事,順便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讓孩子學會理性使用智慧型手機。
許保雲(嘉義縣)
智慧使用
親子關係越見融洽
我家兒子小五時,就擁有了比我們還要先進的手機。這是他在我們允許下,動用他從小參加各種比賽儲蓄下來的獎金所購買。當他用的是自己的「辛苦錢」時,也開始學會「珍惜」了。
他擁有智慧型手機後,我特別著重培養他的自律性,事先有君子之約,如果影響到學業,或視力下降,手機將無條件被沒收。
兒子比以前更勤奮讀書,每天玩手機的時間絕不超過半小時,他甚至不再有丟三落四的壞毛病,對手機保管得相當好,學會了負責任。出遊時,兒子會拿手機幫忙我們導航、拍照,或和我們聊社群網站上的所見所聞,親子關係越發融洽。
智慧型手機已成趨勢,與其防堵不如開導,讓他「有智慧」的學會利用現代化高科技產品。
郭黎(屏東縣)
NO反對的爸媽有話說
潛藏安全危機
無法掌握互動對象
智慧型手機具備強大功能,輕撥按鍵就能知悉天下大事,如此多功能的科技產品,我卻不贊成就讀國一的女兒使用。
儘管平日我幾乎一機在手就能處理所有重要事件,但正因體驗到手機帶來的便利性,更擔憂智慧型手機所隱藏的危機:手指輕輕一滑,女兒和誰有了互動,我們不一定會知曉,潛伏的問題無法防止。此外,平時女兒就已會藉故使用,倘若她擁有自己的手機,我想使用頻率一定會大幅提升,難免造成視力惡化。即使女兒多次向我們表示,同學大多擁有智慧型手機,但我們仍堅守陣線,暫不考慮。
王菁菁(雲林縣)
浪費零碎時間
非求學時期必需品
兒子有時候也會羨慕班上同學擁有智慧型手機,但在討論後,孩子也承認並沒有急迫性,也不是求學時期的生活必需品。況且許多手機遊戲一樣可以下載到電腦裡,何必追逐流行去看這麼小的螢幕呢?
孩子以前會利用零碎的等車時間,背英文單字,但現在他都會去看同學滑手機,或是借同學的手機看影片、聽音樂,無形中消耗掉不少寶貴的時間。
智慧型手機價格不菲,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壞,或帶到學校遺失了都很麻煩。因此,我堅持孩子要會分辨「必要」與「想要」的差別,父母也別寵壞孩子而得不償失。
墨客(高雄市)
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下課越玩越聰明
文/郭姿均(健康教養作家,現居美國蒙大拿州)(轉載國語日報家庭版101年3月17日)
孩子每天在學校有多少下課時間,這時孩子都從事什麼活動,你知道嗎?最近《時代》雜誌有一篇報導認為,孩子在下課時間(recess)從事愈多體能活動,在校內的各種表現就愈佳。
荷蘭學者研究顯示,不論在家裡或學校,如果有較多的體能活動,小孩的「學業成績平均點數」GPA(grade point average)及學科測驗分數都會比較高。
學生每天至少需要一小時的體能活動,才能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況,但美國疾病管制局於二○○九年進行一項研究,要學生回溯過去一週上課的情形,結果只有百分之十八的美國高中生符合標準,甚至有百分之二十三的學生過去一週都沒有運動。
我回憶自己過往的中學升學經驗,下課時間常用來複習考試或背書,體育課也被老師挪來補課。很多家長只關心孩子的上課表現,隨著孩子愈來愈大,少有家長會問孩子:「你今天玩得開心嗎?」「下課都跟誰一起玩?」「玩什麼遊戲?」
當孩子成績不好時,很多家長認為是孩子書念得不夠多,因此不讓孩子假日出遊或運動。然而,已有很多研究證實,體能活動可以促進血液流到腦部,使腦部的記憶力、注意力、創造力更好,這些都是學習所需要的基本元素。
另外,運動會使大腦釋放荷爾蒙,讓人心情變好,增加抗壓力,對學習也很有幫助。孩子確實是可以一邊玩、一邊使腦袋更靈光。
臺灣今年的冬天特別冷,經常有攝氏十五度以下的低溫。許多孩子因為怕冷,下課時間都躲在教室裡,不敢活動。我現居的美國蒙大拿州,每到下課時間,學校規定所有孩子必須離開教室,到操場活動。只見孩子排隊玩跳繩、吊單槓、踢足球、打籃球……即使是下雪或零下十度的低溫,按規定,孩子仍然要穿著外套、雪褲、雪靴及手套去戶外玩耍;除非氣溫低於攝氏零下十二度,才會停止戶外活動。這時,老師就帶著學生在教室裡做體操。
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學習一兩種運動,既可以鍛鍊身體,也可以培養興趣;甚至作為社交的話題。我曾經跟孩子一起上了一年的游泳課。記得開始上課的時間是冬天,有幾回,我冷得甚至想放棄;沒想到,孩子已經養成習慣,每到週末就想去泳池裡動一動。一位親戚也起而效尤,經過一年多,她最近告訴我,她女兒已擺脫旱鴨子,會游自由式和蛙式,而且黑眼圈不見了,胃口變好,看病次數變少,這都要拜固定游泳之賜。
運動絕不會只讓孩子變得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反而會讓孩子更專注。我認識一位在美國執業的醫師,她從中學時代開始養成每日慢跑的習慣;後來她離開家鄉到外地念書時,父親常關心她是否仍然繼續跑步。她告訴父親,跑步時可以讓她冷靜思考,如今她跑了二十多年,成了她紓壓及訓練耐力的方法。可見運動可以讓腦袋更發達呢!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有了美力 人生更美麗
文/陳之華 轉載102年7月24日國語日報家庭版
我一直覺得,「美力」是另一種形式的「競爭力」。「美力」的基礎在於美感養成。美感,要從小啟迪,一生才能感知;它是對周遭事物的感受力,對環境的了解與認識,來自聆聽、觀賞、感受、接觸、體驗……
美力基礎 競爭的本錢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有誰敢說「美感」無法成就大事?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正是「美感經濟」的最佳實例。
他在演講中說,如果當年沒有為藝術字體著迷,休學後,還特別旁聽了這門似乎和科學無關的課,了解字體之美及藝術字體的歷史與特質,就不會有日後多種美觀的電腦字體誕生,也不會有講究完美字形的麥金塔電腦,更不可能出現電腦上漂亮的字體設定。
我總認為,在世代交替之際,父母必須用不同於過往社會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對藝術人文的學習與經驗。培養美感,是希望美能豐富孩子的生活,使他們擁有扎實的「美力」,進而營造人類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丹尼爾.平克(Daniel H. Pink)在《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強調:「知識不再是力量,感性才是力量。」他進一步指出,今後世界渴求的人才要有六種感性能力:「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不只能正經,還會玩樂;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而這些關鍵能力正是來自於兩種「感知能力」:高感性(High Concept)與高體會(High Touch)。
美力養成 不斷接觸藝術
我在《美力芬蘭》曾提及:「音樂、人文與藝術的養分,對於任何一個人日後的人生開展,應與其他學科同等重要,它們如影隨形的深深影響每個人的生命厚度,以及社會的人文底蘊。」然而,如何踏出第一步?其實,父母要先調整觀念,揚棄功利導向,別讓孩子對身邊的人事物視而不見。父母必須了解藝術人文需要長時間的滋養;在生活中,帶領孩子看世界、發現美,多接觸藝文活動,一點一滴的累積。我們要培養孩子對美的情感與鑑賞力,而不是一味要孩子炫耀才藝、追求競賽獎章。
父母只要帶著孩子多聽、多看、多欣賞、多接觸、多感受、多實驗,找機會動手做,就能種下藝術與人文的種子。看多了、聽多了、做多了、接觸多了,孩子自然就會擁有藝術、視覺、音樂、人文等素養。一旦有了基礎素養,就具備了對生活事物與文化充沛的感受能力,也就會逐漸發展出欣賞、辨別能力及藝文情感。這也是美感教育終極的目標。
一個醫生讀者來信分享美學感受。她說:「美學這件事很獨特,不同於可以量化的數理。當我愈參觀不同展覽,愈觀看不同國家,愈覺得『美力』是可以透過多接觸來培養的,但它得有『經驗值』才得以評論,得更開放、多元,才得以進步……」
暑假中,爸媽帶孩子出門走走時,別忘了走訪古蹟、博物館、美術館,也進劇場去看戲、聽音樂、觀舞蹈,接觸各式展演,也好好觀察自然界的一草一木。
天晴時,仰頭看藍天;陰雨時,感受天空灰濛的色調。在生活裡,帶著孩子一點一滴累積「美力」的養分,是父母可以做到的。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語言學習 鼓勵勝於責備
(轉載國語日報家庭版102年4月17日) 文/陳之華
在演講中,我常和聽眾分享:相較於北歐五國的小語種人口數目,我們的孩子真的好幸運,因為他們的母語——中文,已經成為全世界使用人口極多的語言;再加上「中國熱」風潮,我們的孩子確實擁有了極大的語言與文化優勢。
多元的語言學習 重要核心須掌握
雙語,甚至多語言的學習,說起來是許多歐洲國家人民的「宿命」,也是他們生活必備的基本能力。北歐人的英語閱讀與溝通,是相當普遍的能力;芬蘭學生除了學習、熟稔兩種官方語言(芬蘭文或瑞典文)之外,英文程度也相當不錯,這讓他們有足夠的語言能力與世界接軌。而芬蘭因為位於歐洲,人民大約從小學高年級也會接觸到法語、德語等歐洲國家的語文。
嚴格算起來,北歐孩子必須學習的語言種類,比我們孩子來得多。相較之下,我們的孩子擁有了一定程度的中、英文能力後,在世界上許多地方幾乎都可以無往不利。所以我不免想像:北歐孩子是否會埋怨自己出生在一個小語種的國度,必須毫無選擇的踏上辛苦的多元語言學習之路?
但為什麼我觀察到北歐的孩子在學習多種語言時,壓力比我們的孩子在學習單一外語來得小?學習的愉悅感與成果,卻比我們的孩子高呢?
每當看到國內孩子學習英文承受莫大的壓力,無窮無盡的考試,讓他們滿臉無奈、成就感低落時,我就想和父母、老師們分享,「學習語言」本該是一件過程愉快,讓生命成長又充滿意義的事。
不可否認的,語言學習也需要付出努力,絕不會只有「開心快樂」,因為它和許多事物的學習歷程一樣,有必須跨越、克服的難關。但如何能讓語言學習不被過度的考試窄化,如何不讓「恨鐵不成鋼」的成績至上觀念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與成就感,如何減少分數較勁,進而提高樂趣,如何將語言運用生活化,建立孩子學習語言的信心,卻是你我都可以改變關注的重點。
多引導鼓勵 語言學習會更好
有一回,我和女兒在臺北東區用餐,看到一個氣質不差、教育程度似乎滿高的母親,拿出小學低年級女兒的英文作業本,大聲喝斥孩子:「你是怎麼學英文的?為什麼連現在式、過去式都分不清?那麼簡單,為什麼會錯成這樣?這個你會念嗎?來,給我念一次,再念一遍哪!這發音對嗎?有這麼難嗎?」
這個媽媽在大庭廣眾下,不留情面的糾正年幼女兒的英語發音和英文文法,讓孩子臉上充滿無奈、惶恐。這樣的教養方式和語言學習經驗,對孩子實際的學習效果及負面影響,都令我黯然傷感。
語言,可以為人們開啟一個更寬廣的視野。在雙語或多語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多多支持、鼓勵孩子,絕對是爸媽可以輕易做到的。學習任何的語言,都應該允許犯錯;用鼓勵、溫暖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可以提高他們學習的信心。
最近,我在澳洲參加了一場雙語教育的研討會。其中教育學者提到,當孩子在練習說外語時,如果不經意將母語的習慣或文法混淆時,大人應該以間接、鼓勵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慢慢學習、了解。
當孩子產生口語錯誤時,我們不需要忙著直接糾正,而是以正確的文法與句型,複誦孩子剛才說的話,另外也要對孩子說:「你剛才是不是指……」「你說得很好,但不要忘了現在式和過去式的差別。」「我知道這個很難,因為中文根本沒有現在式和過去式啊!」「其實,媽媽小時候也是花了好長的時間才弄懂。你現在這麼小,就已經學這些,我很佩服你吔!」
以溫暖、慈愛之心,提供孩子一個反覆學習的機會,永遠比劈頭臭罵孩子一頓,更能夠建立孩子語言學習的興趣與自信。改變對孩子學習外語的態度,一定會使終生受用的語言學習,產生更大的愉悅。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