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善行代代傳習

轉載國語日報家庭版102年9月3日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我去演講時,常提醒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作壞榜樣,因為人類大腦掌管模仿的「鏡像神經元」,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運作了。   有次演講後,一個爸爸跟我說,他真希望早點知道這些。因為以前接送孩子時,常在車上跟太太談公司裡的事。孩子上車就閉眼睡覺,他以為孩子沒在聽,講了些不該讓孩子聽到的話。   一回,他在喜宴上要孩子跟上司打招呼,但孩子不肯。回家後,孩子就對他說:「你不是說這個人偷雞摸狗,品行不端?怎麼還要我叫他?」這個爸爸嚇壞了,想不到孩子都聽進去了。   這是學習的一種,稱為「內隱學習」,學習可分「內隱」和「外顯」兩類。「外顯」要經過努力才能學會,如知道法國首都在巴黎。「內隱」則是不教就會,如習得母語;因為不需正式學習,所以常被忽略。其實,內隱學習比外顯學習更重要,因為它直接儲存在與大腦神經元相接的突觸上,哪怕後來得了失憶症,不知自己是誰了,童年學的壞習慣都能保留。品格是內隱的學習,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形成的,所以父母跟孩子如何互動很重要。   我有個朋友是家中么女,比姐姐小了十歲,因此她念國中時,手足都已離家就業。早期臺灣,老花眼鏡不普遍,母親常在她做功課時,呼喚她幫忙穿針。那時,她雖不敢抱怨,但臉色難看。後來,她老了,看不見針孔,才體會到母親當年呼喚她的無奈。因此她叫兒子幫忙穿針時,總會把這件事講給孩子聽。   她說,孩子看起來沒在聽,穿完針,放下就走開了。但是,在兒子要去美國讀書前夕,他就把家中所有的針都穿好線,以備她一年之需。   她的故事,讓我很感動,這就是內隱學習。所以教養孩子最好的方法是——把孩子留在身邊,讓他隨時隨地模仿大人待人接物的方法,而不是把他送進補習班,學一些出了社會也用不著的東西。   其實,「家庭傳統」就是這樣形成的。有個美國太太感恩節烤火雞時,都會把火雞蓋在洗碗籃下。她這樣做了二十年,直到女兒要結婚,才問她為什麼要蓋洗碗籃。她回答:「媽媽都是這樣做的。」女兒便打電話詢問外婆,外婆一聽,哈哈大笑的說:「因為那時家裡有貓,怕貓偷吃,只好把火雞蓋在碗籃下。」   假如這個女兒不問,依樣畫葫蘆的一代傳一代,這行為就成了這個家族的傳統。就像有一個英國貴族家庭一樣,每代孩子成年時都要背誦一首沒人懂的詩,大家都不知道為什麼。直到福爾摩斯偵探解開這個謎,原來英國史上唯一被砍頭的國王查理一世的皇冠,就藏在詩文所講的那個地方。   知道了內隱學習的特性後,父母何不借力使力,把優良行為變成家族傳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