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閱讀是培養專注力的好方法

文/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轉載國語日報家庭版101年2月14日)


  很多父母都為孩子上課不專心,做功課時寫一個字玩一下而苦惱,家長問我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孩子專心?」
  其實,注意力是人的本能,不需要教,凡是新奇、快速、會動的東西都會吸引孩子的注意。但是它的本質是短暫的,注意力不能在同一個地方停留很久,因為大腦的資源有限,它像飛機場的塔臺螢幕一樣,要不停的更新,以免敵人突然冒出來,萬一沒看到,就會喪命。因此,大腦一旦熟悉了那個東西,知道它無害,便不再處理它,我們就有如「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了。小孩子的注意力本來就很短暫,只有動機可以使它變長,因為動機決定大腦資源的分配,小孩對有興趣的東西,例如螞蟻搬家,可以端詳很久。要使孩子專注,必須從動機下手。
  因為人類的大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閱讀是文明加給它的額外負擔,因此閱讀不是本能,而是習慣。大腦有很大的可塑性,可以因應外界的要求而改變。為了閱讀,大腦做了很多調整,例如借調原來處理臉的部位來處理文字。實驗發現,文盲的大腦跟識字者的不同,就是一例。
  一個平日不閱讀的人要他看書,他會很吃力。不是他看不懂字,而是他沒有閱讀習慣,注意力維持不久,眼睛會一直跳開。因此,孩子從小要養成閱讀習慣,未來才看得下書。培養專注力不難,可以從親子共讀著手。讀書時,把孩子抱在懷中,因為懷抱是溫暖的,孩子會喜歡,加上父母的注意力都在他身上,孩子感到被尊重會很快樂;一旦孩子把閱讀跟快樂連在一起,動機就產生了,大腦的資源就會分配到閱讀上。當孩子讀的文字量越來越多時,他的專注力就會越來越長。所以閱讀是培養專注力的好方法。
  孩子功課做得慢、不專心,大部分的原因不是孩子大腦有毛病,而是作業太無趣。在責罵孩子之前,不妨先看一下功課內容,說不定連我們大人也坐不住。(試想:你能夠坐在椅子上抄十遍課文而不動嗎?)美國極力提倡作業跟生活結合,就是發現當所學能所用時,孩子會好好學習。與其責罵孩子不專注,不如改善作業內容,使孩子自動專注。
  另外一個能夠改善專注力的方法是運動。研究發現,當人們專注做一件事時,大腦中的多巴胺和血清張素的濃度都很高(治療「注意力缺失和過動」(ADHD)的藥——利他能(Retalin),就是使大腦分泌較多的多巴胺)。研究也發現,運動到某個程度時,大腦會自動分泌多巴胺、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這些神經傳導物質都跟學習與記憶有關,所以孩子運動後的學習效果比較好,記憶力比較強。
  因此,孩子不專心時,不要罵他,因為他的大腦本來就不是演化來閱讀的,但是大腦可以改變,我們要「引誘」他改變,孔子不是說教育要「循循善誘」嗎?我們一定要了解閱讀不是本能,它是人類了不起的成就,所以要耐心去引導孩子,再利用運動來幫助孩子學習,使學習變得容易、有趣。
  當孩子喜歡學習時,他就已經成功一半了,因為天下所有的門都會為喜歡學習的人而開,將來他就無往不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