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秀園(腦神經訓練師)轉載2011.05國語日報
得閒時,喜歡隨興坐上公車、捷運,到平日不曾去過的地方看看人,四處探險。這一天,踏進位於繁華城市裡的一座古廟。可能是地理位置較偏僻,香火並不鼎盛,香爐裡插著稀疏的幾炷香,嬝嬝輕煙,把人們的千憂萬愁,緩緩送達天聽。
沒有摩肩接踵的香客,反而讓人心靜。倚坐在迴廊的青石板上,眼睛探索蘊藏在窗櫺裡的平安富貴、門板上色彩斑駁的門神,以及屋頂上栩栩如生的彩瓷。突然,隱約傳來兩名中年婦女和廟祝的對話。不過,廟祝和其中一名婦女只負責在需要附和、喘息的地方,勉強插進「哼、嗯、啊、喔」的語助詞,就足以讓這場單口相聲在慷慨激昂的情緒裡延燒;而且越燒越旺,聲音越來越大,大到讓人很難忽視它的存在。
聽了一會兒,我發現不需要太多歸納能力,就知道談話內容的主軸只有一個:她是一個可憐的被害人。所有的至親,包括兒子、媳婦、孫子,以及親朋好友都算計她、欺負她……。耳裡聽著她的控訴,我的腦子卻不聽話的悠悠轉到最近發表在《人格和社會心理學》期刊裡的一項實驗研究。
行為強化原始思想
在這個花花世界裡,我們每天都會接觸不同的人,有時也必須與人親密互動。當生活裡出現一些空隙時,有人會不自覺翻開腦內那本友誼登錄簿,偷偷在上面畫圈圈、打叉叉。不必刻意搜尋,就會覓到幾個泛泛之交;只要打開話匣子,對他人的怨懟、抨擊、憤恨,就像自來水般流瀉不止。
相對的,也有些人的腦內似乎裝了過濾器,不管什麼樣的人、事、物,經過他心眼的淘洗,從他嘴裡說出來的,都是光明、正向和美好。
最近一項實驗研究發現,一個人在抨擊或讚美別人的時候,其實也泄露了自己不想讓人知道的小祕密:「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美國威克森林大學、內布拉斯加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問卷交叉比對,想了解一個人的言談內容和他的人格特質是否有關聯。結果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個人如果喜歡抱怨、批評、給予他人負面回饋,同儕對他的評價也是衝動、喜歡唱反調、以自我為中心,而且大多選擇與他保持距離。反觀平日慣用正面思考來談論他人的人,同儕對他的評價也趨向正面,覺得他是一個充滿喜樂、值得信賴的人。
這項研究的主策畫人伍德(Dustin Wood)說:「我們可以藉由生活中的許多面向、行為,去觀察、了解一個人。而這項實驗就發現了一個簡易的方法,就是觀察一個人是用什麼態度和言詞去談論別人。」伍德接著說:「從實驗研究結果分析,用負面觀點看世界的人,所得到的負面回饋,往往更強化他負面的原始看法;用正面想法看世界的人,所得到的正面回饋,會使原始看法更趨向光明正向。」
因此,伍德悲觀的總結:「人用來詮釋世界、評價別人的『眼光』,可能很難改變。」
改變習慣 多看優點
有人說:「世上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萬物皆瞬息萬變。」留不住快樂的腳步,讓人感到可惜;但可喜的是,哀痛也無法長久駐足。人類腦內根深柢固的神經迴路雖然很難改變,但也不是完全無法改變;再堅強、頑固的神經迴路,只要有心,都具有可塑性。
人雖然是習慣的動物,喜歡不費心力,順著習性在原有的軌道上奔跑、運作;但深藏在人類情緒腦內、支配人們生活的腦神經迴路,可以透過後天有意識、有系統的訓練、培育,慢慢建構出新的習慣迴路。
所以,如果家人、朋友曾提醒你,你的言詞往往充滿了負面的批評和責難,而你也覺察到自己在高談闊論時,檢討別人的言論遠勝過讚美時,或許可以試試下面的方法,讓自己的「狗嘴」也能慢慢吐出象牙。
首先,對你最看不順眼、最恨鐵不成鋼的對象,先忽略他「罄竹難書」的缺點,記錄你觀察到的優點。接著,把觀察到、記錄下來的正面看法說出來。如果這個關卡一時無法突破,很難說得出口,也可以利用小卡片或便條紙來取代,慢慢在腦內搭建出一條新的小徑。只要鍥而不捨,時時提醒自己,說好話的曲折小徑總有一天也能變成交通頻繁的主要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