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秀園(腦神經訓練師)
校園霸凌事件以前只是偶發,最近突然變得像是家常便飯。每次翻開報紙或是觀看電視新聞,心不禁揪成一團,生怕又出現一則則校園暴力事件占據版面。
依據美國最新的研究調查指出,全美國每年約有三百萬名學童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其中約有兩百萬件案例是武力傷害。在校園裡,學童不是唯一的受害者,有百分之八的老師說,他們每個月至少會被要脅、恐嚇一次;有百分之二的老師,一年內曾被武力攻擊和傷害。
從事校園暴力研究的專家指出,校園暴力是由許多因素縱橫交錯,編織成一張理不清的網路,主要原因可能有:
1.武器取得容易
西元一九八○、九○年代,美國青少年暴力傷害案件直線上升,這種現象與他們能輕易從家裡、社區、網路取得刀、槍等武器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2.媒體充斥血腥、殘暴的畫面
電視由一九五○年代的奢侈品,變成現代家庭的基本配備。所有人想要和不想要的資訊,透過電視強力放送,深入每一個家庭裡。
研究調查指出,當美國兒童進入青少年階段,平均每人至少在電視、電影裡目擊八千件謀殺事件,觀賞超過十萬次的暴力及傷害行為。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Psychological Science Institute)的研究指出,長期觀賞、接收這些殘暴血腥畫面和訊息的孩子,會採取肢體和語言暴力來面對挑戰,也比較會以負面思考來解決問題。
3.電玩遊戲普及
自一九九○年代開始,網路、電玩、手機和遊戲的科技日臻成熟、普遍,資訊傳播由社會、學校、家庭的管道,變得更個人化,而且滲透力更強。血腥、暴力的畫面,加上人物栩栩如生,從原本電視、電影的被動吸收,變成有來有往的互動,有如身歷其境。
二○○六年,德國與美國的研究團隊在動能性磁振照影(fMRI)的研究裡發現,十八歲至二十六歲的青年,如果每星期上網打電玩的時間超過十四小時,當他們在玩暴力電玩時,腦內用來理智思考、抑制衝動行事的前額葉的活動量會急速降低;這和有暴力傷害傾向的人的腦內運作情形一模一樣。雖然我們不能妄下定論,說暴力電玩會引發暴力傷害行為,但在這個實驗裡,確實可以看出暴力電玩能引發相同的腦內運作。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發現,越是沉溺於充滿殺戮、打鬥、暴力電玩的青少年,就越有運用暴力來面對生活的行為態度,以及較為凶狠、殘暴、侵略性較強的人格特質。這些孩子也比較沒有寬容、接納的胸懷,因為他們相信逞凶鬥狠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美國國家媒體與家庭研究協會(National Institute on Media and the Family)的研究調查也指出,青少年花在電玩時間的長短,直接影響他們的學業表現。電玩的殘暴內容,也會呈現在他們的暴力行為上;長期沉溺在暴力電玩世界的青少年,與老師發生口角、衝突的機率也會明顯增加。
普渡大學以兩組青少年為實驗,一組玩沒有暴力內容的電玩;另一組玩充滿鬥毆、殺戮的電玩。研究結果顯示,打暴力電玩的青少年在團體活動中,與人和諧共處的社交行為明顯減少,故意搗蛋、破壞的小動作反而增多。
美國愛渥華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安德森博士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一連串暴力電玩的實驗裡也得到類似的研究結果。
4.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包括:整個社會風氣對於肢體、語言等暴力,究竟是縱容、鼓勵,還是採取譴責、循循善誘的態度?學校風氣是漠視暴力橫行,任由幫派予取予求,還是積極介入、輔導?家長的教養態度是以暴制暴,還是溺愛放縱孩子?這些觀念和行動,對於社區或校園裡暴力事件的增減都有影響。
5.家庭因素
家庭是最初雕塑孩子人格的地方,影響也最為深遠。父母的教養、價值觀、道德觀,以及願意花費多少時間來自我成長,並用身教、言教來做孩子的榜樣,奠定了孩子未來人格、心智、認知、行為、態度的發展方向。
二○○六年佛蒙特國家教育協會(Vermont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發表研究結果指出,如果父母有酗酒、家暴、吸毒、持有槍械、傷害等問題,在這種家庭生長的孩子,極有可能步上父母後塵,用暴力來面對人生和消除心中的鬱悶。
要杜絕校園暴力,你我都有責任,雖然它的成因錯綜紛雜,但若要抑止暴力像大火在草原上延燒開來,唯有我們每天多用點心思教導下一代,多以身作則,多為美好而堅持;在祥和溫馨的環境裡,暴戾沒有了滋養,自然會逐漸凋萎。